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甲骨文里的书法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38: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甲骨文里的书法秘密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不仅记载了古老的历史,还蕴含着书法艺术的起源。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线条刚劲有力,形态古朴稚拙,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笔画特点

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曲线较少,线条刚劲有力,富有力度感。南开大学朱彦民教授指出,甲骨文的笔画多是两头有尖,起刀尖短,落刀尖长,中间较粗而匀,且笔画两头的微尖也并非居于笔画中心线上,而是有所偏颇。这种“露锋”和“侧锋”现象,体现了契刻者率刀使然,即迅速契刻所致。

02

结构特点

甲骨文的结构较为自由,字形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天津南开大学朱彦民教授指出,甲骨文的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甲骨文已大体具备。

03

章法特点

甲骨文的章法布局较为随意,但整体上讲究对称和平衡。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胡长春认为,甲骨文的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甲骨文已大体具备。

04

刻写特点

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所以其笔法就是刀法。有人认为甲骨文笔笔中锋,如锥划沙,因此建议写甲骨文书法时用篆书笔法。本人因工作需要经常研读《甲骨文合集》等甲骨著录书籍,又有幸看到过一些甲骨文实物,觉得并非如此。细察甲骨文字,或用放大镜看甲骨文笔画就会发现,甲骨文笔画多是两头有尖,起刀尖短,落刀尖长,而中间较粗而匀,且笔画两头的微尖也并非居于笔画中心线上,而是有所偏颇。这大概就是今天书法中所说的“露锋”和“侧锋”现象。可见甲骨文点画并非均为笔笔藏头护尾,画画行笔中锋,而是多露锋甚至侧锋。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据我分析这是契刻者率刀使然,即迅速契刻所致。因为商代占卜机构每天都要占卜好多事项,甚至一事多卜,而占卜结束多是要契刻的。因此,占卜机构中的契刻人员(契刻人员不是贞人,而是其下属史官,详见拙文《贞人非卜辞契刻者》,《殷都学刊》1986年第4期)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但是契刻卜辞又要讲究个及时,以其媚神娱鬼。

甲骨文的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5

历史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认为,良渚文字的结构与中原系统文字不同,为汉字先驱,但不是殷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直系先祖。北京大学生李学勤教授认为,良渚文字与大汶口陶文相近,可能为殷商甲骨文先驱。美国学者吉德煒认为殷商甲骨文源自于良渚文字。

06

艺术价值

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郭沫若在《殷契粹编》中说:“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沫若用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来形容甲骨文的艺术性,足以引导后人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甲骨文的不同风格。

07

文化价值

甲骨文记载了大量商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甲骨文研究专家陈剑教授近年破译的,是此前完全不认识的两个甲骨文字形,即“徹”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法。《说文解字·攴部》中记载:徹,通也。甲骨文有一已识字,弯曲的手指代表用力,撤去礼器鬲,以此表示“徹(撤)”。论证发现,这个字在演化时发生了两个变化:用力的手变作“攴”,同时添加了代表行动的偏旁“彳”。新释出的字形,左旁则为“示”上有“贝”或“血”,是“徹”的表意字。

08

学术价值

甲骨文为研究古代文明、礼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线索。无字甲骨在早期发掘和收藏过程中,人们往往弃之如敝屣,不受重视,导致目前无字甲骨的准确数字难以统计。但仅据部分科学发掘的统计数字看,出土总和达到24781片。传世收藏方面,海内外机构和个人的无字甲骨收藏数量也是相当可观,如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甲骨总数8080片,无字的达到4412片;再加上无字甲骨历史上曾经挪作他用,如当作刀尖药治病和制作伪刻甲骨谋利,遭到大量毁弃。据李学勤先生推测,殷墟发现的有字与无字甲骨的比例大约为1∶3,如此算来,无字甲骨竟多达45万片,数量远超有字甲骨。

甲骨文的书法特点和艺术价值,对当代书法创作仍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笑琰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充分发掘并继承了甲骨文书法的精髓,将甲骨文书写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书法文化爱好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笑琰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甲骨文的古朴、象形与情趣的线条美,潜心研究了殷商人契刻技法,从摹刻中体会殷商人甲骨文的结体、笔势、章法,重点在以笔代刀、“刀笔味”上下功夫,实现以毛笔、软毫的丰富表现力及其笔法为主导,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表达出甲骨文字之刚健猛利、错落有致、真率质朴、自然天成的效果,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

甲骨文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形。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甲骨文已大体具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