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更年期骨质疏松:饮食和运动全方位指南
预防更年期骨质疏松:饮食和运动全方位指南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除了可能出现阴道干涩、胸闷、心悸、热潮红等症状外,还可能导致骨质流失速度加快,引发骨质疏松症。本文将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预防骨质疏松,保持骨骼健康。
女性过了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除了容易出现阴道干涩、胸闷、心悸、热潮红等症狀外,还可能造成骨质流失速度增加,让骨质疏鬆(Osteoporosis)在无形中找上门,使老年后身高变矮、駝背、腰膝痠軟、出現骨刺,即使不小心跌倒也容易引發髖骨骨折,影響老年的生活品質。
究竟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補充什麼食物、搭配何種運動以趁早預防骨質疏鬆?《Hello醫師》邀來知名鍼還中醫診所之蕭家駒中醫師,透過中醫傳授骨質疏鬆的私傳補方,以及減緩骨鬆保骨本該怎麼做,一起預防骨鬆不卡關!
為何女性更年期容易骨質疏鬆?
人體骨骼的骨質密度通常會於3035歲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減少,而女性的骨質密度通常會於更年期月經停止後的57年,減少約15~30%,主要因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分泌減少,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而吸收骨小樑,導致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空隙,骨骼也因此變得脆弱,進而引發骨質疏鬆症。
預防骨質疏鬆吃什麼?高鈣、補「D」吃出好骨力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骨本」愈早開始存、就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更能比起同齡者延緩近13年的時間發生骨質疏鬆症。為預防骨質疏鬆,從日常生活飲食即可開始調整,吃出好「骨」力。而下列2大營養素即是已證實能有效預防骨鬆發生:
1. 高鈣食物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2500mg的鈣質,而若能從飲食中補足鈣質,除了能夠減少破骨作用過度進行,還能提供骨骼再塑作用中構成新骨質的成分。
此外,我們不僅可透過喝牛奶來補充人體所需的鈣質,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這幾種高鈣食物也擁有相當高的鈣含量,能幫助女性避免骨質疏鬆:
- 小魚乾:每100克中含有2213毫克的鈣質。
- 黑芝麻: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479毫克的鈣質。
- 旗魚鬆:平均每100克中含有454毫克的鈣質。
- 芥藍菜: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81毫克的鈣質。
- 紅莧菜:平均每100克中含有150毫克的鈣質。
2. 含維生素D的食物
由於攝取維生素D能夠維持體內鈣和磷的平衡,還可促進腸道吸收食物中的鈣質,因此與骨骼健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而我國建議成人每日維生素D的攝取量為200IU(5微克);51~70歲為每日400IU(10微克),而最好補充維生素D的方式,就是多出去戶外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
此外,若想從天然食材中補充維生素D,可以多食用富含高油脂的魚類(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蛋黃以及植物性食物像是黑木耳、香菇等,其中皆含有較高的維生素D,多攝取即可幫助鈣質吸收,避免骨質疏鬆!
除上述所提之2大營養素之外,富含蛋白質、磷、維生素K的食物或補充鈣片以達到預防骨質疏鬆,同樣有極佳的效果。但女性也應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攝取過多的鈉,否則可能增加破骨作用速率,釋出骨中鈣質,導致骨質流失。
蕭家駒中醫師以中醫觀點私傳保骨本飲食秘方。
骨質疏鬆不可逆!2款食材保骨本、名中醫師私傳
鍼還中醫診所蕭家駒醫師解釋,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骨頭是身體「陰質」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所認知的骨質疏鬆,其實就是所謂人體陰質的流失。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的陰質通常會在女性35歲後,開始不斷流失,而流失速度的快慢則會因人而異。
另外,坊間流傳枸杞燉豬蹄、黃精養生粥及山藥黃精雞湯能預防骨質疏鬆,而蕭醫師表示,由於骨質疏鬆是一種不可逆的老化現象,所以這些食補料理對於預防骨鬆的效果有限,僅有保養骨骼的功效,反而對於想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或改善膚質的女性較有幫助。
然而,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若女性想透過攝取食物來保養骨骼,因「腎主骨」的關係,可先食用能達到補腎效果的食物;蕭醫師建議可以從種子類的食物下手,可適量攝取像是枸杞、覆盆子等。
2種運動方式預防骨質疏鬆!讓你走路骨頭不卡卡!
進行規律的運動對於更年期女性好處多多,不但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降低老年骨折風險,還能促進心肺功能。而台中榮總復健科技術組前副主任吳定中表示,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可透過下列2大種類的運動,維持骨骼健康:
1. 肌肉強化運動
肌肉強化運動也稱作抗阻力、重訓運動,常見於負重移動身體或其他能抵抗重力的活動,包括以下:
- 舉重
- 使用彈力運動帶
- 使用重量訓練機
- 腳跟站立、抬起腳趾走路
- 墊腳尖走路
2. 高衝擊負重運動
高衝擊負重運動能幫助鍛鍊骨骼,並維持肌肉強壯,以下為常見的高衝擊負重運動:
- 跳舞
- 爬山
- 慢跑
- 跳繩
- 爬樓梯
- 網球
倘若你不能進行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可選擇下列幾種低衝擊的負重運動,以相對溫和的方式打造出好骨本:
- 使用樓梯踏步機
- 散步或快走
本文原文来自Hello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