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辞旧岁,年夜饭里迎新春:春节习俗的前世今生
爆竹声中辞旧岁,年夜饭里迎新春:春节习俗的前世今生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最浓烈情感的传统节日,总是在爆竹声中拉开序幕,在年夜饭的香气中达到高潮。从古至今,放爆竹和年夜饭这两个习俗,如同两条红线,贯穿于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串联起无数中国人的美好记忆。
爆竹声中的千年传承
相传,放爆竹的习俗源于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明清时变成了中国民间的娱乐活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汉族和少数民族节庆娱乐都以放爆竹来庆祝,流行于全国各地。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粮食入仓、考取功名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爆竹、烟花,古已有之。历史上的名流学者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 [2]
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之句西汉时文学家东方朔在《神异经》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
到南北朝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节),……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操恶鬼”的记载。
到了唐宋年间,有关爆竹的记载就更多了。唐诗人刘禹锡,在他畲田行诗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的诗句。薛逢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之作耒鹄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灰”之语。
宋代李畋在他的(该闻录)中也有爆竹驱山鬼的故事:“李岐邻叟家,为山魈所祟,岐令除岁聚竹数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声,至晓乃寂然”。后来,李畋被人们称为爆竹的祖师。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在他们的诗文中,也记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的诗句。在南宋梁克家撰写福州地方志(三山记)(也叫长乐记)。也记有“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烧爆于庭中,儿童当街烧爆相望,戏呼达旦,谓之烧火爆”。在该志中,还记有宋宰相张浚和史学家郑樵闲谈中的趣事,“张丞相浚为帅日,除夕,浦人郑樵客郡中(指福州)与观火爆,丞相命赋诗,给竿字为韵”。樵即口占云,“驹隙光阴岁已残,千门爆竹竞团园。烧成焰焰丹砂块,碎尽琅琅碧玉竿。唤转韶光新景燠,碎除恶魈旧吐寒。主人从此占佳瑞,再入为霖洒旱干”。
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采用真竹燃烧发出爆炸响声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后来,随着火药的普及,造纸业的发展,爆竹匠人用纸卷成筒,装上火药、导线、将两头扎紧,点燃后发出响地声和火花的爆竹、焰火,相继问世,不仅被人们用于除夕喜庆,以辟山操恶鬼,而且被帝王皇宫用来消遣玩乐和军事指挥。
年夜饭里的团圆味道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年兽”的祭祀仪式。据传,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在每年的年末,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会出现,给村庄带来破坏。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家家户户会在年末聚集一起,准备丰盛的食物,以及红色的装饰品(红色被认为可以驱赶“年兽”)来保护自己。这种集体的聚餐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年夜饭。
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晚餐,它融合了家庭、文化、历史和希望,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代表着来年的富裕和吉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道菜肴和年夜饭的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南北习俗大不同
有趣的是,南北方在春节习俗上存在不少差异。比如小年日期,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除夕夜,南方家庭喜欢自制盛宴,围桌夜话;北方家庭则习惯一起包饺子,观看央视春晚。在年夜饭的菜品上,南方偏爱清蒸鱼,象征年年有余;北方则以猪肉为主,饺子是必备。就连甜点也有差异:北方吃饺子,象征财富和幸福;南方则吃年糕和汤圆,寓意年年高升和团圆美满。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进入现代社会,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变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地方开始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电子鞭炮应运而生,既保留了传统氛围,又减少了污染。年夜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家庭聚餐,预订饭店、外卖订餐等新方式也受到欢迎。拜年方式更是与时俱进,从登门拜访到电话拜年,再到现在的微信红包、视频祝福,科技的发展让亲情的传递更加便捷。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春节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变。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春节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春节所蕴含的全球价值。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最浓烈情感的传统节日,总是在爆竹声中拉开序幕,在年夜饭的香气中达到高潮。从古至今,放爆竹和年夜饭这两个习俗,如同两条红线,贯穿于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串联起无数中国人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