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春节味道:捞生VS桔利,你更爱哪个?
东南亚的春节味道:捞生VS桔利,你更爱哪个?
随着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传统节日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东南亚,春节不仅是华人的节日,更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庆典。其中,马来西亚的“捞生”和新加坡的“桔利”最具代表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独特的春节习俗。
马来西亚:捞出生机与活力
捞生,或称七彩鱼生,是马来西亚华人在新年期间的必备美食。这道菜最早可追溯至1940年代,由广东捞鱼生演变而来,最早在森美兰州芙蓉的陆祯记餐馆推出。如今,它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庆祝新年时的重要仪式。
捞生的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厨师会将鲜鱼片、黄瓜丝、红萝卜丝、生菜丝等色彩丰富的食材依次放入大盘中。每添加一种食材,参与者都要说一句吉祥话,如“胡椒粉祝你们五福临门、洪福齐天”“三文鱼祝你们年年有余、步步高升”。最后,众人一起用筷子将食材高高捞起,边捞边喊“捞啊捞生啊!”,寓意“越捞越升”。
新加坡:桔子与黄梨挞里的好意头
在新加坡,春节时互赠桔子是重要习俗。客人拜访时会带上双数桔子或桔子礼盒,寓意“好事成双”。主人也会回赠桔子,传递祝福。此外,新加坡人还喜欢购买金桔盆栽,将“喜庆吉利”带回家。
黄梨挞(菠萝挞)是新加坡春节期间的传统小吃。因为“黄梨”在闽南语中与“旺来”谐音,象征着来年兴旺。这种甜点最早由下南洋的华人带来,将家乡的方言和习俗一同融入了新加坡的春节文化中。
文化交融中的春节新貌
马来西亚的捞生和新加坡的桔利、黄梨挞,都是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些习俗不仅在华人社区中传承,也逐渐被其他族群接受,成为东南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在马来西亚,捞生已从最初的华人家庭聚会活动,发展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庆典。在新加坡,春节的法定假期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和初二,许多华人经营的店铺会歇业,人们会串门拜年,给小朋友派红包、贴春联和挂灯笼等。
无论是马来西亚的捞生,还是新加坡的桔利与黄梨挞,这些独特的春节习俗都体现了华人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东南亚各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它们不仅是美食与祝福的传递,更展现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你更期待哪种春节体验呢?快来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