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共寝:从婴儿到成人的睡眠选择
同床共寝:从婴儿到成人的睡眠选择
在动物界,共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橄榄狒狒在群体增大时睡眠时间减少,而老鼠则能同步快速眼动(REM)周期。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共睡现象同样普遍,尽管在不同文化和年龄段存在差异。
婴儿共睡:安全性与争议
在西方国家以外,照顾者与婴儿共睡的现象普遍,南美、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的共睡率高达60%到100%。然而,婴儿共睡仍然存在争议。一些西方观点认为独自入睡有助于婴儿自我安抚。但进化科学家认为,共睡在保护婴儿温暖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婴儿“在父母房间内、靠近父母床,但在单独的表面上睡觉”。如果共睡,需确保婴儿“在一个坚固、平坦的床垫上”睡觉。研究表明,共睡可能促进更频繁和持续的母乳喂养。通过传感器测量大脑活动的研究也表明,婴儿和照顾者的睡眠在共睡时可能较轻。这种轻睡可能有助于预防SIDS,因为它为婴儿提供了更多觉醒的机会,有助于改善他们对呼吸系统的控制。
儿童共睡:普遍性与影响
根据全球调查,儿童在婴儿期后共睡也相当普遍。一项2010年的调查显示,超过7000个英国家庭中有6%的孩子在至少四岁时仍然与父母共睡。兄弟姐妹共用房间或床也很常见。2021年的一项美国研究发现,36%的三至五岁儿童以某种形式共睡,无论是与照顾者、兄弟姐妹、宠物还是组合。
研究表明,亲子共眠可能对孩子的社会独立性有积极影响。有研究者将早期亲子共眠儿童、反应性亲子共眠儿童和独睡儿童进行比较,发现早期亲子共眠的孩子在学龄前期比独睡的孩子或反应性亲子共眠的孩子表现出更大的社会独立性。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亲子共眠会干扰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独立性,可能导致睡眠和心理健康问题。
成人伴侣共睡:亲密与干扰
根据2018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调查,80%-89%的与伴侣同住的成年人会与伴侣共用床铺。许多情侣发现共睡增进了彼此的亲密感。研究表明,与伴侣共睡可以导致更长的睡眠时间和更好的睡眠体验。
然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异性恋关系中,女性在共睡时可能更容易受到伴侣动作的干扰,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共睡者的深度睡眠可能少于独自睡眠者,尽管他们感觉共睡时睡得更好。
特殊群体:自闭症儿童的共睡
对于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心理健康障碍和慢性疾病的儿童,共睡的好处和坏处可能有所不同。这些儿童可能会体验到更高的焦虑、感官敏感和身体不适,使入睡和维持睡眠变得困难。对于他们来说,共睡可以提供安慰。
2024年7月,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谢维教授团队与徐州医科大学安述明、曹君利教授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自闭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研究发现,自闭症相关基因NLG3的缺失会导致小鼠内侧隔核GABA能神经元异常兴奋,过度抑制视前区睡眠神经元和CA2区社交相关神经元,从而导致失眠和社交记忆损伤共病。
结语:共睡的选择
共睡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但请记住,西方的规范不一定是我们进化所适应的。因此,在决定是否共睡时,应考虑睡眠障碍、健康状况和年龄等因素,而不是他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