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世界宗教博物馆对话:生态保育需建立生命共同体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6: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世界宗教博物馆对话:生态保育需建立生命共同体

生态保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当黑熊、石虎与猎人狭路相逢时,我们应该优先保护谁的生存环境?世界宗教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回佛对谈",邀请专家进行对话,探讨"来自生态的声音"。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激发出生态永续的共识:生态保育不应分先后、轻重,而是要建立共荣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概念;以同理心走进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理解土地的价值,领悟生物多样性的美好与必要性,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实现生态的永续发展。

面对当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乱象,专家们列举了诸多例证,并从各自的观察角度阐述了生态的演变与保育的价值。"国际NGO组织冲突解决顾问"褚士瑩作为这场对话的主持人,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向与会专家提出了对各物种是否应该一视同仁、生态保育与狩猎如何平衡、以及人类应该如何看待生态、倾听生态声音的深刻问题。

台湾黑熊保育协会理事长黄美秀,30年来致力于研究台湾黑熊。她指出,黑熊的主要食物是樟科的肉桂、壳斗科的栎橡实等植物,而人类却常常询问遇到熊时是否应该爬树或装死。事实上,熊很少主动侵入人类居住地,反而是人类不断侵占熊的栖息地。她强调,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佛教的"相即"理念,即"生命共同体"的同理心,来对待不同物种。

生态保育工作者、知名作家刘克襄则分享了他在石虎栖息环境中的观察。石虎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浅山地区,常常因路杀、毒杀而死亡。他建议人们尝试用"石虎的思考"方式,选择乡道、农路、水圳路、河床等自然路径,尤其是自然农法的水稻田边,往往能发现石虎的足迹。许多旅游指南甚至Google地图都找不到的"石虎路",其实是许多动物聚集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重新发现自然的美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

创立"猎人学校"的亚荣隆·撒可努则从原住民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狩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他认为,原住民上山打猎是为了感受身体原始的灵性,强调必须亲自进入大自然,体验害怕、恐惧、孤独等情感,才能真正理解大自然的力量。他创办猎人学校的目的不是教授狩猎技巧,而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传授充满灵性的仪式感,教导人们学会守护森林,表达对森林的崇敬。

黄美秀补充道,原住民传统文化中对熊充满敬畏,不会随意猎捕。早期因玉米田被野猪破坏,偶然打死熊后才将熊卖给汉人。随着传统文化的式微和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熊掌、熊胆等山产贸易盛行,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过度狩猎现象日益严重。然而,传统的原住民狩猎文化中包含许多禁忌和节制,不会滥杀,而是通过与动物的生死交战,实现与自然的融合。

刘克襄比喻说,原住民狩猎更像是一种文化仪式,而非单纯获取猎物。就像人们日常运动跑步或健走10公里,并不是为了奖牌;原住民狩猎的重点在于保留所有传统文化仪式,猎取动物并非最终目的,小米、芋头等农作物才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面对生态保育的未来,专家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黄美秀强调,保育是一种预警科学,当前动物的生存状况预示着人类未来的处境。她呼吁人们从简单生活、彼此相爱做起,多花时间带领孩子亲近自然,培养对地球的感恩之心。刘克襄则建议,虽然实现零碳排颇具挑战,但多利用大众运输工具、选择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他鼓励人们多走小路,探索自然偏远地区,不仅能欣赏台湾的美好,还能在路上遇到善良的人们。亚荣隆·撒可努提倡爱护地球不应仅限于垃圾分类和净滩,种植树木也是重要的方式。他提出,土地不需要过度耕种,有时让野草自然生长反而更好。他强调,回归大自然至关重要,不必刻意教授野外求生技能,只需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发呆,感受自然的无聊。久而久之,人们会将森林视为自己的家。

本文原文来自世界宗教博物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