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四世同堂》:京腔京韵里的抗战记忆
曲剧《四世同堂》:京腔京韵里的抗战记忆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北平沦陷期间,祁家四代人在战火中的亲情故事。该剧以独特的京腔京味儿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剧情简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魔般的世界。
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和憎。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孙,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受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当了八路军。全家的宝贝,祁老人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
艺术特色
北京曲剧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自1952年老舍先生为该剧种命名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北京曲剧的唱腔是以单弦子曲为基本音乐创作素材发展而成,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
在音乐和唱腔上,北京曲剧形成了完整的曲牌体系。该剧根据人物内心情感和所处情境的不同,为不同人物精心安排了多个曲牌。在《四世同堂》中,主创团队设计了对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多个精彩的唱段萦绕在观众耳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演出评价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京腔京味儿的说唱小调,韵律独特,话剧、曲剧、舞台剧相融合。短短两小时,把我带回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的小羊圈胡同,在民族危亡,家国磨难的年代里经历了一场历史觉醒。”一位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这样评价。
另一位观众表示:“曲剧版本《四世同堂》结构和演进的过程已经相当话剧化,唱段巧妙镶嵌在故事之中,不让人感觉有突兀之感,使得曲剧这种戏曲形式容易被外行接受。民乐团伴奏恰到好处,现场演奏的二胡、三弦、竹笛相映成趣,给人一种不同于话剧音乐配曲的独特感受。”
历史意义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不仅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回顾。该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展现了抗战时期北平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家国情怀。
正如一位观众所说:“活着真好。唇亡齿寒,国破家亡。我呀,真该多看看四世同堂,看这些一个人不敢面对的悲情小说的戏剧呈现,有全剧院观剧人的陪伴,有进一步艺术的加工或淡化,有悲痛的时候,也有欢笑的时候,有对未来的希望,也有对过去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