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贵州非遗瑰宝
安顺地戏:贵州非遗瑰宝
安顺地戏,又称为“跳神”,是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面具的传统民间戏剧。它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安顺地戏的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随着南征的明军和移民的进入,中原文化被带入贵州,以祭祀驱邪逐疫为主的傩文化也随之进入。盛行在明军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与当地民情民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安顺地戏。
艺术特色
安顺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安顺地戏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中所有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战、忠君爱国的武戏。《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久演不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保护传承现状
近年来,安顺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地戏的保护和传承。2025年新年第一天,由安顺市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办的“屯堡古韵传千年,武庙地戏展风华”活动在安顺武庙开展,标志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旅游体验空间正式在此挂牌,并对外开放。
屯堡地戏体验馆外,随着安顺地戏县级非遗传承人黎炳伟对地戏的历史、人物的介绍,一场精彩的安顺地戏开始上演。一人领唱,众人伴和;一方舞台,说尽千年。演员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戏服,头戴精美的面具,手持刀枪剑戟等道具,在舞台上演绎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唱腔激昂高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世界。
屯堡地戏体验馆内,浓郁的非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四周挂满了形态各异的英雄人物面具,或威武、或勇猛、或坚毅,每一张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传说。正中间“戏魂”牌匾高悬,似在诉说着往昔金戈铁马的岁月,让人不禁对这古老而神秘的屯堡地戏艺术心生向往。馆内陈列的古老兵器、战袍诉说着昔日的英勇无畏,四壁的战史壁画在光影下栩栩如生,让人仿若能听见金戈交鸣、战马嘶啸。
为什么入驻安顺武庙,打造屯堡地戏体验馆?屯堡地戏体验馆负责人、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家顺告诉记者:“安顺武庙,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庙宇,巍峨雄壮、气势恢宏,一直以来传承的是忠义仁勇的武德精神。而安顺地戏,也历经了600多年的时光,所演的都是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征战故事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故事,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鸣。”
在体验馆,游客们不仅可以亲眼目睹地戏传承人的精湛演技,还能通过图文、面具、道具等展示,以及画脸谱、穿戏服等互动体验的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屯堡地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相关的民俗风情。目前馆内体验地戏面具30面,服装20套,展示地戏面具68面。
此外,安顺市还积极推动地戏进校园活动。天龙小学从2017年开始就引入了屯堡地戏进校园,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爱上地戏,在传承屯堡文化的同时,将这一充满魅力的地戏表演传承下去。学校聘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地戏)传承人为社团专业辅导员,每周二、四下午都会专门到校指导社团活动。通过授课指导、集中培训、“传帮带”等形式融入课后延时服务,让地戏深入每一位小学生心中,让他们认识非遗文化,增强非遗保护意识,让地戏这一充满魅力的非遗传承下去。
文化价值与意义
安顺地戏不仅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民俗文化、宗教学、美学等学科的活材料。它所蕴含的忠义仁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安顺地戏也是贵州旅游开发的重要人文景观,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刻不容缓之期。
因此,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安顺地戏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