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里的法国17世纪众生相
拉封丹寓言里的法国17世纪众生相
1668年,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出版了他的第一卷寓言集,这标志着法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拉封丹寓言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生动的动物形象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展现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众生相。
17世纪法国:一个矛盾的时代
拉封丹寓言创作于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法国正处于绝对君主制的鼎盛阶段。然而,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
经济上,17世纪的法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据统计,1788年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已占家庭收入的一半,而到了1789年这一比例更是飙升至80%。农民生活困苦,大量失业人口涌入城市,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上,法国社会被严格划分为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教士和贵族虽然只占人口的不到10%,却拥有大部分土地和特权。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阶级,却生活在贫困线边缘。
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兴起为这个僵化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伏尔泰、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始质疑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倡导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寓言中的社会百态
拉封丹寓言通过动物形象的拟人化,巧妙地描绘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贵族阶层常常被描绘为凶残的野兽。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狼蛮横地指责小羊污染了水源,最终将小羊吞噬。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贵族对平民的压迫,也暗示了当时司法系统的不公——正如寓言中所说:“在法庭上,谁有权势谁就有理。”
教士阶层则常常以虚伪和贪婪的形象出现。在《狼和狗》的故事中,一只狗向狼吹嘘教士家的丰盛晚餐,却隐瞒了自己被拴住的事实。这个故事讽刺了教士阶层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贪图享乐的虚伪本质。
商人和手工业者则被描绘为狡猾的狐狸。在《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狐狸用甜言蜜语骗取了乌鸦口中的奶酪。这个故事反映了商业社会中欺诈和巧言令色的现象。
而平民阶层则常常以弱小但机智的形象出现。在《农夫和蛇》的故事中,农夫出于同情心救了一条冻僵的蛇,结果却被蛇咬伤。这个故事既反映了农民的善良,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危险。
寓言的现实意义
拉封丹寓言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面貌,更是一面警钟,提醒着后人社会公正和人性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拉封丹寓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性中的善恶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拉封丹所说:“寓言不是为了讲述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拉封丹寓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17世纪法国社会的窗口。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史,一部人性史。通过阅读这些寓言,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更能获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