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公司人事利用平台代发工资被判刑,行业风险需警惕
上海一公司人事利用平台代发工资被判刑,行业风险需警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独立策划师工作画面
2023年9月,一则关于“HR用灵活就业服务平台为员工代发工资被判刑”的刑事判决书冲上热搜。上海一公司人事经理利用某灵活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员工代发工资被提起公诉,经审查其行为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被告人原意为公司节省经营成本,企图把员工包装成灵活就业人员,最终反而身陷囹圄;而平台也因未能有效识别虚假业务,导致平台自身口碑和行业公信力受损,这则判决书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新业态快速发展,行业监管体系也正经历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实践中存在个别企业将劳动关系伪装成灵活就业关系,转换收入所得性质,并借助平台为在职员工“发放工资”。更有甚者,一些平台因在业绩与合规之间无法做到有效平衡,便以“合理避税”的名义,与企业合谋实施代发工资等违法行为。不论是欺骗平台或与平台合谋,都严重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并构成偷逃税款事实,须承担补缴税款等行政责任。若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等犯罪事实的,还须承担刑事责任。平台连接企业和劳动者,应与各方一道,配合监管协同治理上述行业乱象,平衡好新业态发展的安全与效率。
视频创作者灵活就业工作场景
一、代发工资违规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特征
云账户在面向全国9,700多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灵活就业服务过程中,通过能动合规审查总结出灵活就业领域代发工资违规行为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及其违法特征。
代发工资的常规形式是企业伪造业务外包需求,由平台承接并分发虚假业务需求,企业向平台支付业务服务费,员工注册为灵活就业人员,形式上接单干活,以获取经营所得的方式拿到工资薪金。此类行为通常存在支付日期固定、连续多月支付金额相近、收款主体长期无变化等共性违规行为特征。
例如:云账户在合规审查中发现,某企业发布业务推广需求,并长期由4名固定的“市场拓展员”提供服务,连续6个月支付金额相同且均在每月10日支付,与市场拓展员获得收益具有波动性的特征严重不符,存在代发工资风险,经人工复核,客户未提供有效证据排除风险,遂与其终止合作。
另一种常见情形,是企业通过平台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高收入群体代发工资,该群体在平台结算的收入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收入金额通常处于即将适用更高一档税率的临界点。
例如:云账户在合规审查中发现,服务同一客户的数名劳动者多次通过平台结算单笔订单金额为98,000元,恰巧略低于10万元的增值税起征点,存在较高偷漏税风险,且企业与劳动者无法提供收入合理证明,遂与其终止合作。
此外,新就业形态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也让代发工资违法行为有迹可循。通常表现为收款主体与提供服务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分布范围特征不一致,如市场拓展、视频创作等新业态领域企业长期为同一地区、同一IP地点的多个劳动者支付收入,明显背离相关领域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广泛分布的规律。或是收款主体年龄与其可提供的服务有明显偏差,如软件开发、独立运维等新兴技术强相关领域的收款主体年龄高于60岁,显然与事实常理不符,需要重点审查。
二、代发工资违规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企业通过平台向劳动者代发工资的负面影响,涉及全链条各方。劳动者层面,到手收入看似多了,实际上却被侵犯了作为员工享有“五险一金”的合法权利。且由于平台等第三方介入,导致就业关系认定难度加大,一旦发生劳动争议面临更复杂的举证,易陷入维权困境。企业层面,构成恶意偷逃税款事实,根据涉案金额和情节,将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平台层面,根据主观意图和涉案情况,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影响自身业务声誉,损害行业健康生态。社会层面,会直接造成税源流失,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避免对各方造成负面影响,作为连接企业与劳动者的重要一环,平台负有合规发放收入的责任,也应具备合规审查业务真实性的能力。实践中,平台可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筛选大规模交易数据,从收入水平、行业特点、群体画像等维度提炼代发工资行为特征,前置制定并迭代代发工资风险识别规则,及时发现违规风险。比如对企业,严格审查其业务模式、经营场景、证照信息、舆情动态等,确保合作企业真实存在业务需求;对劳动者,合法采集并审核其身份信息、信用情况、风险状态等,分析劳动者与企业关联性,最大限度剔除包装就业形式行为。经查确有借平台违规发放工资的情况,应立即停止合作并报送有关部门,绝不姑息。
云账户始终坚定拥抱监管,主动担当作为,在各级监管部门指导下,持续监测并识别不法企业通过平台代发工资逃避雇主责任、偷逃税款的违规意图,总结代发工资的包装方式与违规特征,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严格审查业务真实性。未来也将继续坚定走合规发展的道路,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云账户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