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南园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见证中国学术史
北大燕南园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见证中国学术史
燕南园,这座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园中之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见证。这里曾是多位学术大师的故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历程。燕南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通过探访燕南园,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感受学术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同时领略燕南园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
历史沿革与建筑特色
燕南园始建于1921-1926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最初作为燕京大学教师住宅区。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住宅区。燕南园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每栋建筑都配有小花园,室内设施完备。建筑外观具有典型的西洋特征,但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文化内涵与学术传承
燕南园因曾居住其间的众多学术大师而蜚声海内外,是今日北大校园内的精神圣地,也是记录百余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近年来,北大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持续对燕南园进行保护修缮,让文物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活起来”。
作为阶段工作成果的“北京大学燕南园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23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近日,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与房地产管理部共同推出北京大学校报第1670期——燕南园专刊,藉此对燕南园的保护及修缮情况、历史文化、精神内涵进行梳理、总结,多角度为读者呈现燕南园的旧貌新颜。
燕南园专刊
专刊头版刊发全面介绍“北京大学燕南园项目”的纪实通讯《弦歌终不辍,文脉永相传》。二版以图表形式梳理了曾居住于此的大师、名人的信息。三版刊登大师、名人子女对燕南园生活的回忆,以亲历者的视角让读者更切近地了解燕南园的精神风貌。四版刊登燕南园初建时的历史老照片和对燕南园精神进行总结提炼的文章。
“北京大学燕南园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23亚太遗产文化保护优秀奖
北京大学校报创刊于1917年,是蔡元培老校长就任之初的改革举措之一,办报历史已延续百余年。在融媒体时代,北大校报坚持守正创新,以讲述北大故事、传承北大精神为己任,在保持严谨办报传统的同时,也努力接地气、有生气,多次进行改版,把版面留给师生,刊登更多优秀原创作品。北大校报还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除了自己举办的电子报、公众号、政务号等新媒体,也为校内外其他媒体提供了优质的原创精品。
保护与传承
2023年,“北京大学燕南园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这不仅是对燕南园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燕南园的保护工作不仅注重建筑的修缮,更重视其文化内涵的传承。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和文化展览,燕南园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其学术精神。
园林艺术与环境整治
燕南园所在的海淀地区原为水乡,园内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经过环境整治提升,其园林景观得到进一步优化。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自然的和谐。
燕南园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家园。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承载了无数学者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今天,燕南园正以新的面貌,继续书写着中国学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