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抑郁症患者思维游离频率达42%,是健康人的两倍
最新研究:抑郁症患者思维游离频率达42%,是健康人的两倍
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游离频率是普通人的两倍多,这种频繁的思绪游离不仅加剧了他们的症状,还严重影响了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思维游离:抑郁症患者的独特困境
思维游离(Mind wandering)是指注意力不自觉地从当前任务或外部环境转移到内心想法或白日梦中。它通常发生在人们从事常规或低需求活动时。在思维游离期间,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过去、未来或无关的话题。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的思绪往往集中在消极的想法、遗憾或担忧上,这使得他们的情绪持续低落,感到绝望。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的思绪更容易失控、思维游离,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症状。这种反复纠结的倾向会加重认知负担,影响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最新研究揭示惊人差异
一项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的最新研究,首次通过经验取样设计,深入探究了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游离情况。研究团队由马修·S·韦尔哈夫(Matthew S. Welhaf)带领,共招募了106名成年人参与实验,其中53人为健康对照组,另外53人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研究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评估方式:参与者随身携带装有特殊小程序的电子设备,在7到8天的时间里,每天会随机收到8次提示(时间在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之间),要求他们报告当前的经历。这些提示包括是否心不在焉、情绪状态等。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思维游离频率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具体来说,在37%的提示中,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出现了思维游离,而这一比例在健康对照组中仅为17%。
更值得关注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游离往往带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在这些患者中,有42%的人报告说他们的思维游离带有负面情绪,而这一比例在健康参与者中仅为10%。
如何应对思维游离?
面对这种困扰,抑郁症患者并非无计可施。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思维游离:
冥想:训练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冥想是一种经过数千年实践的心身医学方法。通过训练自己专注于呼吸等单一对象,当思绪游离时,重新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冥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还能改善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
冥想的具体步骤如下:
-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 保持舒适的坐姿
- 设置一个计时器,初学者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
- 闭上或半闭眼睛
- 专注于呼吸,像平时一样自然吸气和呼气
- 如果思绪游离,只需注意到这个情况,然后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
寻求专业帮助
虽然自我调节方法如冥想对缓解思维游离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仍然是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结语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游离困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行动,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思维游离的困境,重获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