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研究生为红嘴鸥装“小背包”,追踪6000公里迁徙路
00后研究生为红嘴鸥装“小背包”,追踪6000公里迁徙路
昆明,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因其独特魅力成为新兴旅居热门目的地。然而,最早选择来昆明“旅居”的,却是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自1985年首次来到昆明,如今已有近40个年头,每年跨越数千公里来昆越冬的红嘴鸥,已经不仅是“客人”,而是昆明人的“家人”。岁月流转,昆明人与这群白色精灵相遇、相知、相守,谱写着动人的人鸥情缘。
一天清晨,她一大早就来到昆明市官渡区的西亮塘公园数红嘴鸥,“这是每年都要进行统计的工作,我们作为志愿者和昆明鸟类协会的成员一起,大家去不同的红嘴鸥可能落地的地方,把它们的数量统计下来,并和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24年有着海鸥调查点62处,150人参与了调查。我们会采用传统的分区直数法、样线法等常规统计方法,在红嘴鸥密集的区域也会使用岸基摄像头一无人机视频拍摄及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等方式,对红嘴鸥数量进行精确统计。”她的研究课题聚焦于红嘴鸥的卫星追踪,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红嘴鸥的迁徙路线和习性。
科学追踪,揭秘迁徙之谜
今年研三的她,研究红嘴鸥已有三年,这三年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热爱,她一步步了解红嘴鸥、爱上红嘴鸥、守护红嘴鸥;同时她还利用所学知识,为红嘴鸥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红嘴鸥是研一的时候,导师专业的课题,因为我是昆明人,一开始我还觉得这个课题研究的挑战性不是很大,总感觉每年都能见到的红嘴鸥,觉得没那么特别;但是当我开始做课题研究之后才发现,原来红嘴鸥只会固定飞向一些地方,并不是哪个城市都能看到它们,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群小精灵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魅力。”
王小丹的研究发现,来到昆明的红嘴鸥迁徙路线独特,迁徙距离超过6000公里,远超过欧洲红嘴鸥的迁徙距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嘴鸥的迁徙习性,在2018年至2019年的冬季,为92只红嘴鸥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这些追踪器像“小背包”一样,实时传输红嘴鸥的定位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王小丹和同学们一起揭开了红嘴鸥迁徙的神秘面纱,发现它们主要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蒙古国乌布苏湖等地,以及我国新疆博斯腾湖。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红嘴鸥的科学研究,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看数据我感到很神奇,像1000公里的距离,红嘴鸥大概只用一两天就飞完了,昼夜一直飞行速度很快,这让我不禁感慨它一种是生命力非常顽强,非常厉害的动物。”王小丹看着红嘴鸥笑着说道。
与“小背包”的亲密接触
在佩戴卫星追踪器的过程中,王小丹与红嘴鸥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王小丹为它们戴上追踪器时,部分似乎并没有感到害怕或不适,反而用它那雪白的尾巴轻轻拍打着王小丹的手,仿佛在表达感谢。在一次研究过程中,王小丹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红嘴鸥。这只红嘴鸥因为翅膀受伤而无法飞行,得知消息后,王小丹立即与团队前往现场进行救援。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受伤的红嘴鸥带回实验室,进行伤口处理和康复治疗。在王小丹和团队的精心照顾下,这只红嘴鸥逐渐康复。康复的那天,王小丹亲自将它放飞回大自然。看着“小背包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翱翔,王小丹知道这是她与红嘴鸥之间最珍贵的回忆。
00后新生 为保护红嘴鸥在发力
“市民游客对红嘴鸥的投喂行为体现了对它们的喜爱,但投喂不当可能会对红嘴鸥的健康造成威胁。投喂的时候希望市民游客不要选择对它身体有伤害的食物,我希望市民游客选择适合红嘴鸥食用的鸥粮,避免投喂对红嘴鸥身体有害的食物。”此外,王小丹和同学们对红嘴鸥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分析其种群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红嘴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00后的新时代力量,王小丹不仅继承了昆明人对红嘴鸥的深厚情感,还为这份情谊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的责任,推动着春城人鸥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她积极参与各种保护红嘴鸥的公益活动,向市民游客普及红嘴鸥的科学知识和保护方法,倡导大家共同守护这群白色精灵。
昆明市民与红嘴鸥之间的情谊已经延续了近40年,从最初的简单投喂到如今的科学保护,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像王小丹这样的00后新时代力量,正是这一份情谊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充满热情的行动力,为红嘴鸥的保护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昆明与红嘴鸥的关系能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