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吃1个鸡蛋,真的健康吗?
每天坚持吃1个鸡蛋,真的健康吗?
鸡蛋是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材,但关于每天吃鸡蛋是否健康的讨论一直存在。本文将为您解读最新的科学研究,探讨鸡蛋摄入量与健康风险的关系,并提供实用的健康食用建议。
浙大研究:每天多吃一个鸡蛋,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鸡蛋是人人都爱的食物,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每天吃鸡蛋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2021年2月,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LOS Medicine》上公布了一项涵盖52万人的大型研究,指出鸡蛋和胆固醇的摄入与更高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相关。
研究认为,每天额外摄入半个鸡蛋会使心血管和癌症的死亡风险上升7%,而每天额外摄入300mg胆固醇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增加也有关系。
相比之下,那些选择蛋清/替代品作为蛋白质来源的参与者,其中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率均较低。
为了健康着想,我们是不是不能吃鸡蛋了?
首先,研究对象是美国白人,饮食结构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结论是否适用国人需打个问号。
其次,研究并非单纯探讨是否应该吃鸡蛋,而是强调总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因摄入过多影响健康。
诚然,鸡蛋的蛋黄中确实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但同时也富含维生素D、DHA、铁、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膳食营养。中国膳食指南也建议每天吃一个鸡蛋左右。
每样食物都有自己的营养,所以不要盲目依据一项研究结果就不吃鸡蛋。
鸡蛋营养丰富,吃得越多越好?过多食用或不利健康
在《欧洲公共卫生杂志》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摄入过多的鸡蛋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每周鸡蛋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个。
研究人员记录了受试者在过去一年中每周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分析发现鸡蛋的食用量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鸡蛋数量在3个以下和3至6个的受试者,死亡风险无显著变化;每周吃6个以上鸡蛋的人,死亡风险上升35%。
但有专家指出,这项研究存在局限性。
研究的受试者主要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不一定适用于城市地区的居民。
其次,关于每周食物摄入数量记录可能存在偏差,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
关于吃鸡蛋好还是不好的争议还是很大,但可以确定的是,吃鸡蛋太多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蛋黄中富含胆固醇和脂肪,摄入过量会升高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诱发心血管疾病。
胆固醇升高:适量吃蛋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导致血脂水平偏高、血管硬化等。
消化系统不适:鸡蛋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过量食用会使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鸡蛋是“营养之星”,但有3类人,尽量少碰
鸡蛋,被誉为“营养之星”,是很多人补充营养的首选。然而,对于某些人群来说,鸡蛋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那么,哪些人群不适合吃鸡蛋呢?
- 胆囊炎患者
胆囊炎患者常伴有胆汁排泄不畅的情况,而鸡蛋黄中的胆固醇需要通过胆汁来帮助消化吸收,食用鸡蛋后,胆囊收缩增强,易诱发胆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 高尿酸血症患者
高尿酸血症患者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摄入过多含嘌呤的食物会导致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而鸡蛋属于中等嘌呤食物,每100g约含有153mg的嘌呤,若高尿酸血症患者食用大量鸡蛋,会增加尿酸含量,加重疼痛。
- 胰腺炎患者
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功能已经受损,此时再摄入大量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会刺激胰液分泌,从而加重病情。
胰腺炎患者吃了鸡蛋后,容易引起胰腺分泌旺盛,使炎症加重。
怎么吃蛋才健康?做到4点,美味营养兼得
鸡蛋经常吃,但我们真的了解它的食用方法吗?如何才能在保证鸡蛋美味的同时,还能收获鸡蛋的营养价值?
- 选择有机鸡蛋
有机鸡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促进剂等物质,减少化学物质对鸡蛋的影响。购买时应选择有认证的有机鸡蛋,还要关注保质期,确保食用的安全性。
- 控制摄入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强调,每日摄入1至2个鸡蛋仍被视为营养摄入的黄金标准。他提醒大家,不要为了追求营养而过度摄入鸡蛋,反而对身体不好。
- 冷藏储存
日常要将鸡蛋放入冰箱中冷藏,温度0-4℃之间为宜。鸡蛋不应与生肉、家禽等食品接触存放,以防交叉污染。鸡蛋的保质期通常为2-3周,过期的鸡蛋应及时丢弃。
- 注意烹饪方式
烹饪前先检查鸡蛋是否完好无损,如果发现鸡蛋有异味、变色或裂纹,就不要继续吃了。
鸡蛋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建议煮熟后吃。煮鸡蛋的水温应保持在80°C以上,杀灭内含的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同时,注意烹饪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营养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