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皇帝请吃饭,官员如履薄冰:揭秘清朝宴席礼仪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17: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皇帝请吃饭,官员如履薄冰:揭秘清朝宴席礼仪

在清朝众多礼仪制度中,为什么官员最怕皇帝赏饭?这看似平常的邀宴背后,实则暗藏玄机。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到清朝的繁复礼仪,皇帝请吃饭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本文将为您揭秘清朝官员"怕"皇帝赏饭的深层原因,以及清朝礼仪制度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在现代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通常都是约出来吃饭,那么在古代皇帝想要跟人增进感情,也会采取约他吃饭的一种方式进行。当然,皇帝的吃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在宋朝的时候,宋太祖就借着吃饭的名义邀请自己的一名武将一同进餐,结果就在吃饭的过程中,就让他们把兵权给交了出来,
可谓饭局是一场情商和智商的较量。
而且古代的皇帝是极其重视礼仪制度的,个人的威严是不可侵犯的。这在清朝更加的突出,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礼仪制度,不是从西周兴起的,主要是用来区分各个人的身份,但是在初期并不是那么严格。只是在后来,
随着朝代的发展,皇帝越来越重视礼仪,所以才被运用的更加极致。
皇帝赏饭,怕在哪里?
所以在皇帝请吃饭这一个环节里面,
官员们就算是再热也是不敢把衣服给脱下来的,甚至是一些细微的小动作,比如擦汗也是不敢的。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皇上的面前,一定是要谨慎细微的一个出错可能连命都没有了,可见在跟皇帝吃饭的过程是有多么的煎熬。而且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最高权威,在吃饭之前还会有专门礼赞的官员,通常就是一些官员在吃饭,另一些官员在旁边叩拜着。

而且这样的程序还不是一次就过了,在一场宴席之中,吃一次饭就得上来三四次。就算是年轻的官员也是会非常累的,更何况基本上一些可以被邀请来跟皇帝吃饭的官员,都是年龄比较高的,更有些是常年患有疾病,身体不好年事已高。而且被邀请来吃饭的官员,都必须要遵守各项礼仪规则。不管是什么职位,都要穿戴好自己的制服,包括帽子以及帽子上的珠子等等,是非常繁琐的流程。
宴席也分很多种,比如冬至宴就是在每年的冬至举行的。万寿宴的话,就是皇帝的寿辰, 一般遇到皇帝的大寿花费都是非常的高的,比如慈禧太后的六十岁大寿就花费了一千多万银两,是比较高的记录。
而且史料里还有记载,在慈禧太后迎来六十岁大寿之前,李鸿章每天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练习磕头三次,以免出错。可谓是非常严苛了。

还有皇帝结婚的时候也会举办宴席,不同的宴席现场食材的内容也要严格的要求,上菜的时候也要遵守严格的礼仪秩序。所以在古代被皇帝请吃饭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官员们才如此惧怕被皇帝赏饭。如果是皇后跟皇帝用餐,都要皇后先磕头,皇帝吃一道菜,然后皇后再磕头敬一杯酒,之后又磕头。
来往反复,整顿饭吃下来真的是精疲力尽,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得了的。
清朝"礼仪之邦"
除了赏饭,清朝还有非常多的礼仪是需要日常严格进行的约束,清朝自称为中国的礼仪之邦,用的是满族的礼仪,废除了原本大汉的礼仪。
这个礼仪贯彻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生活举止,将各个细节都录入了礼仪的规则。其中跪拜之礼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用来彰显人们身份的尊卑。在中国古代存在的各个朝代里面,清朝的礼仪制度是最繁琐的。比如跪拜的礼仪。我们看过延禧攻略的话,可以知道,在清代的朝廷里面,只要是地位低的,遇到比自己官衔高的人,都需要行跪拜之礼,有的时候甚至是还要磕头的。如果是在重大的节日里还要三叩九跪的礼仪,非常拘谨。如果你没有按照这个礼仪去做的话,有可能会受罚。这个罚人打也是不轻的。
清朝的官轿也是有非常严格的区分,
比如如果是皇帝出行的话,一般要有十六个人抬,非常有气势。皇帝坐的车马有点类似于仪仗队,而且车钵上一般都会镶有金云龙,代表皇家。并且周边都会用金饰进行装饰,彰显皇家的气质,可谓是富丽堂皇。但是如果是亲王的话就可以乘坐八个人抬的轿子,以此类推下去到了一些比较杂的职位,就只能乘马了。而且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乘呢子料的轿子,一般都是木做的,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才可以乘坐绿色呢子料的轿子,而三品以下是蓝色, 运用颜色区分也是一种方式。

在称呼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清朝的时候,日常里皇帝身边的侍从太监会称皇帝为主子,不会加上万岁二字。而且到了雍正时期,认为万岁这些都是虚词,在奏章和口头上更是不能说,如果出现的话,更是会被严厉的痛斥。
所以在雍正的时候,宫女太监们都称其万岁爷,如果是已经驾崩的皇帝,在提及的时候会在爷字前面加上年号,如果不小心说错了,也是轻则重罚,严则掉命。至于老佛爷这个称呼,也是到了清朝的末期,一些太监为了表示亲近,在私下里称呼,不会拿上台面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服饰穿搭上的区分。
比如,龙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而且按照清朝的礼仪,龙袍是吉祥的服饰,一般会在一些重大的庆典上穿。而继任大典、纳后等更加隆重的庆典上,皇帝就会穿更高等级的衣服。不仅是衣服,就连搭配的饰物,在不同的场合也是有不同严格的要求,仪式感非常的隆重。
而且还有打拱作揖,我们知道古代的婢女进入皇宫之前都是需要学习非常多的礼仪的,那么打拱作揖之礼就是非常繁琐的一个礼仪,在任何场合下,跟自己同辈的官员都需要用这个礼仪打招呼,不能怠慢。奴仆见到自己的主人之前,都需要先行进行请安问候,来表示主子的珍贵,和自己对主子的尊敬。

例如这个请安,在皇室中请安,通常是用跪安。除了皇帝每天秘密召见一些官员,比如军机处大臣不用叩头之外,其他都是有非常繁琐的召见程序的。首先官员面见皇上要由外奏事处进行登记,然后再交由内奏事处具体安排时间。一般内奏事处都会在皇帝吃早饭的时候在他的桌子上摆上绿头签,这样,皇帝在吃饭之后就会召见他们。被召见的官员
,进门之后就要站着大声说"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再走几步到皇帝面前又要跪在地上。全程跟皇上对话的过程都是跪着的,知道皇帝说可以下去了才会起身。
而且请安的姿势里面,男子与女子也是略有不同。在男子请安的时候,双目是平视的,腰部需要挺直站立,不可弯腰驼背,双腿站着的时候距离也不可以过大。女子请安的话,因为女子一般穿着裙装,所以,上身是同样保持挺直,但是动作需要比较顺流,不可幅度过大,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在请安的时候只能看见裙裾微微的动弹。
跟外国人的礼仪矛盾
清朝礼仪制度的严苛还体现在招待外国人上,有一天乾隆皇帝在自己的避暑山庄里休息,这个时候有一位官员送来了英国赠送的礼物,是西方的机械。乾隆非常的喜欢,眼光看了使团带来的信件,里面提到在乾隆83岁生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送上这份礼物,今天特地让人带来给皇帝,因为信件中的词语表达比较的恭敬,所以乾隆应允了让使节来清朝面见。皇帝派了官员好生招待使节,这位使节也是对中国官员的彬彬有礼表示非常的认可。中国官员有教授使节在面见皇上之前需要的一些礼仪,结果矛盾却爆发在了面见皇帝的那刻。因为使节不肯行三拜九叩之礼,导致出现了激烈的争执。

其实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有很多外国的人来拜访中国皇帝,也是因为外国的使者不肯行叩拜之礼而回绝了他们。到清朝末期的时候仍然是如此,但是末期的清朝实力已经不如以前了,
外国使者公然挑战皇帝的权威,不遵守中国的礼仪制度,不叩拜皇上,十分嚣张,觉得当时的中国懦弱不堪。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皇室里,就连街坊邻里见面的时候,都要打拱作揖,深受礼仪制度的影响。在平常百姓家见面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有明确的讲究。比如在寻常的百姓中,如果主人愿意见客的话,就会把关闭的大门打开。让来找自己的人把轿子抬进宅门里。但是如果。主人不想对面见,屏门也许一直就会关着,有点避而不见客的道理,所以在古代门的开关也是表达主人的敌意或者善意,在细微观察之间,就能直接对方传达着怎样的信息。

清代的各项礼仪制度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继承了之前一些朝代的做法,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最繁琐的朝代,在清朝正式灭亡之后,这些礼仪也逐渐的消除了。我们知道,就算是民国成立之后,有一些人还是不愿意剪掉长头发,更是保留着一些见面时候的礼仪,直到后来才慢慢地有思想上的转变,逐步实现全中国思想的解放。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