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揭示孩子手机沉迷背后的心理学
《小欢喜》揭示孩子手机沉迷背后的心理学
“你是不是又想让我死?”在热播剧《小欢喜》中,学霸女生英子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因为听到关于学习和高考的话语,瞬间情绪崩溃。这一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也引发了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思。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孩子沉迷手机。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更让人担忧的是,它似乎正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大脑和心理状态。正如奥普拉·温弗瑞和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佩里在《你经历了什么》中所探讨的那样,孩子沉迷手机并非只是贪玩,而是因为大脑寻求平衡和奖赏的一种表现。
手机沉迷背后的心理密码
娱乐需求:简单的快乐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玩耍娱乐,需要丰富多样,富有创新的玩耍体验,更多需要体验人际互动、情感交流,精神层面的沟通。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孩子除了玩手机还能干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有些家长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会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去看世界,比如旅游等等。平时会带孩子一起散步,打打球,或者和小区的孩子一起玩,周末去公园、图书馆或者组织和小伙伴一起的聚会等。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沉迷手机,因为在生活中不只有玩手机是让他觉得高兴的事情,他们长大了也会自己安排社交和玩乐项目。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做到以上这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偷懒,没有去引导孩子打开丰富世界的大门,甚至为了图清净把手机给孩子玩,孩子除了玩手机没有可替代的娱乐活动。很多孩子压根没有时间玩,每天不是学习就是枯燥的作业,很少与人交往,甚至有些“社恐”。
如果一个孩子除了每天被安排学习,或是居家宅着,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如此呆板和无趣,当他们无法获得娱乐需要时,他们会去哪里找呢?答案就是那些网络社交平台,在手机上获取快乐是蕞为简单直接、方便快捷的,躺着坐着都能获取信息。用手机看短视频、玩小游戏都是一种高刺激行为,能够让人获得短期的快感,这种唾手可得的多巴胺让孩子沉迷其中,别说孩子了,就是连大人都刷手机停不下来。
连接感:寻找情感寄托
在心理咨询室中,有很多孤独、空虚的儿童青少年。克莱茵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和客体的连接。不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天生喜欢和人建立联系,喜欢和真实世界建立连接,如果屡试屡败,才会退而求其次,到网络世界去寻求链接感。
孩子在小时候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爆棚,是蕞想与父母连接的时候,所以自然少不了不分场合的对父母的纠缠。之前曾在某餐厅看到这样一幕,爸爸和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都在玩手机,妈妈从洗手间回来就把手机抢走了,于是父母都在玩手机。男孩一开始傻坐着,感到很无聊,就开始问父母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很不耐烦,都不搭理他。好不容易上菜了,男孩开始和服务员尬聊:姐姐这是什么菜啊,好吃吗?我在幼儿园吃过XX,……服务员走开后,儿子又无聊,开始哭闹,说我不想吃这个,一边干嚎一边打滚。这个男孩在不停地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看看他,希望和父母连接,然而父母就像“消失”了那样,仍然专注地盯着手机,不理他。
也许过了五六年,男孩的父母会求助:12岁男孩沉迷手机,怎么办?可是,我们得问问父母,孩子除了玩手机,还能做什么呢?你们亲手斩断了与孩子的连接,养出了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父母却视而不见,甚至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找片刻清闲,直接给孩子扔个手机,放个动画片,搞个小游戏,或者随便在D音找个题材的视频让孩子自己刷,极少数家长会耐下性子放弃自己的休闲时间陪孩子做无聊的游戏或者解答孩子幼稚的问题。孩子感觉不到被家人爱,缺乏父母的高质量陪伴,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没有人关注他,没有人陪他,没有人需要他,没有人让他感觉到他很重要。所以孩子选择手机为蕞好的朋友来陪伴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只习惯与手机的连接,或者说已经失去了与人连接的能力,不习惯人的陪伴了。
成就感:虚拟世界的认可
“我是一个学渣,惟一被别人说过厉害的地方,就是在游戏里。”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评价过低,经常批评和打压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认可,让孩子觉得在现实世界很受挫。还有一些家长,情绪不稳定,经常指责孩子,跟孩子说话时暴跳如雷,让孩子觉得跟家长说话还不如跟手机里的人说话。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成就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的孩子就会在手机游戏里寻找成就感。在游戏世界,他们可以得到胜利的感觉,每当自己闯关的时候,就会收获掌声、小礼物或者新的权益之类,孩子能及时获得认可,非常有成就感,感到很开心,所以就喜欢玩游戏。而且,孩子在游戏里的容错空间是很大的,输了是不会被批评的,而是被鼓励下一次一定能够成功。
掌控感:对抗现实的无力
“只有拿起手机时,我才能做我自己。”“我知道这个游戏里的一切是我自己获得的并真正只属于我自己的。”在心理咨询接待的网瘾案例中,大部分青少年对父母有敌对情绪。很多沉迷手机的孩子,背后是强势控制的家长。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就像一个牵线木偶般被家长牵着走,没有什么自主权。比如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控制比较多,孩子又无法反抗或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就会在心中有怨气,他可能就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在玩手机上。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更容易开始出现网瘾的问题。在青春期之前,他们也许曾经是父母眼中的“懂事的乖孩子”。上了初中后,他们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力量感也强了,希望能够活出更真实的自己,所以他们会通过叛逆父母之前对他们的控制来表达自己。
一方面在手机里他不用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管教,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任务或必须要完成的内容,他可以肆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计划、行动和决定,享受着满满的自主权和掌控感;另一方面,孩子通过玩手机游戏来对抗父母,打败父母对他的控制,你越禁止他,他越是要对着干。这个时候手机和游戏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亲子之间的对抗,所以我们就要从建立关系和调整情绪入手。
自我保护:逃避现实的港湾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手机可能是他们逃避现实困境的有效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孩子在沉迷手机之前,可能已经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学业、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甚至自我认同困惑)感受到了压力、疲惫、焦虑,挫败感,无意义感,或者是失败感。现代教育中很多孩子根本没有释放压力和焦虑的重要途径,玩耍时间不仅在校内被剥夺,校园之外也是无缝连接的补习和兴趣班。特别是在一些规矩大过于一切的家庭中,孩子活得非常压抑,生命力被抑制,攻击性无法得到释放,只能通过打游戏来缓解。有的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当手机游戏的诱惑和繁重的学习无法兼顾时,青少年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力,加上家长的期待
大脑发育:不可忽视的影响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指出,手机成瘾会影响大脑认知发展,损害注意力和记忆力。在生理上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眼睛、脊柱、睡眠、血压。在心理上可能会导致大脑认知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比如影响其注意力、记忆力、思考能力,甚至还可能导致一些抑郁焦虑的情绪。在社会功能方面,最明显的损害是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这些都可能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影响。所谓“孩子手机成瘾”有三种最常见的表现,一类是游戏成瘾,一类是信息成瘾,一类是社交媒体的成瘾。
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手机沉迷
制定使用计划: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如每天使用时间、使用场合等。父母要以身作则,优先做到自己制定的计划。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他们体验成就感和愉悦感。
增加亲子互动: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通过阅读、游戏等方式建立连接,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
教授压力管理: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减压的方法,如运动、冥想等。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应对能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营造健康环境:限制家中电子产品使用,创造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建立开放的沟通氛围,让孩子愿意分享内心想法。
结语
孩子沉迷手机,表面上是行为问题,实则是心理需求的反映。作为家长,与其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不如尝试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通过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提供健康的情感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诱惑,培养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不仅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广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