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在行动
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在行动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挑战与应对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2024》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总人口的15.4%。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正在加速显现。据统计,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4600万。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政策创新: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为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指导各地增加护理型床位,加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照护功能。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4.1万个,床位数517.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58.9%。
二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医疗、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新型消费领域。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支出老年福利资金421.7亿元、养老服务资金223.2亿元。
三是推进适老化改造。深入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支持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促进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
国际经验:日本的启示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截至2024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9%,预计到2060年将升至38%。
日本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将40岁以上人群纳入保障范围,保费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受益者使用长期护理服务时,相关费用的70%-90%由保险支付。这一制度有效解决了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
二是给予认知症老人全方位支持。日本政府推出“橙色计划”,通过立法、医疗、研究等多维度支持认知症患者。同时,鼓励社会公众成为认知症患者的支持者,营造包容性社会环境。
三是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日本政府发布指南,推广使用监测传感器、升降机等智能设备,既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又提升了照护质量。
展望未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下一步,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具体而言:
一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为失能老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二是推进医养结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服务。
三是发展智慧养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倡导积极老龄观。充分认识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重要阶段,创造条件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固然严峻,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科学施策,就一定能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