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芬·贝克的幕后摄影师:Dora Kallmus
约瑟芬·贝克的幕后摄影师:Dora Kallmus
在摄影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二十世纪初期,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凭借对光线、角度、造型及姿势的敏锐洞察力,从一个出身名门的淑女,蜕变成为时尚人像摄影领域的先驱。她就是Dora Kallmus,一个不拿相机的摄影始祖。
从名媛到摄影先驱
1929年,卡默斯与爱猫的自拍照。即便在今天,这张照片放在Instagram或朋友圈,也足以令一众网红羡慕不已。
在完成当时上流社会规定的淑女教育后,卡默斯向家人提出学习摄影的想法。虽然年幼丧母,但她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家世显赫的背景为她在维也纳皇家联邦培训和图形艺术研究所争取到了一个学位。
然而,有点可悲的是,虽然她与同班的男同学上着一样的课程,缴交着一样的学费,但诸如照相机操作与冲晒技巧这类实用的硬核技术,学校都以危险为由,不准教授予女性学生。好在她以热情与天分打动了指导老师,并被引荐成为第一位加入维也纳摄影协会的女性。
学校的实习课程中,卡默斯与未来的搭档阿瑟·奔达(Arthur Benda)一同前往柏林,在享有盛名的尼科拉·佩舍德(Nicola Perscheid)门下实习。两人回到维也纳后,在卡默斯家庭的支持下,以Atelier d’ora 的名字成立了工作室,卡默斯雇用奔达为助手。
独特的工作方式
以现在的界定,摄影师的称号通常只限于按下相机快门的那个人。但卡默斯在d’ora工作室内的主要工作更像是造型师:灯光的设定、化妆发型、身体姿态的指导甚至道具都是她一手包办,只是最后操作相机的不是她而已。可以说,没有她的参与就不会有现在Vogue杂志时尚大片的强烈风格,所以在质疑她摄影师身份之前,谅于当时整个产业还没发展完全,我们就轻轻带过好了。
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她工作室的发展毫不为过。她接到的第一位客人是(靠关系联系上的)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对,就是那个维也纳分离派的领导人。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的名流家族,歌舞名伶;在一年内,她甚至还接到了国家级别的大案子 ——储君登基大典的拍摄。
在人像摄影如此受欢迎的情况下,她逐渐受到时尚杂志的邀约,从法国的l'official 到德文圈的Die dame, Modern welt;每本杂志都刚好在经历由只刊登彩色插图到当时摄影的最高科技-黑白照片的转型,她的工作室变得非常抢手。
维也纳精致却狭窄的艺术圈已满足不了她创作的欲望,而她也觉得时机足够成熟。在法国试行了几个月的临时工作室后,1925年,卡默斯决定移师巴黎。
巴黎岁月
卡默斯很快就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她的艺术感也受到巴黎设计界的热烈欢迎。可是奔达的体验并不太一致- 念家的他不到几个月就回到维也纳老家去了,还用Atelier d’ora的名字重新开了一家新的工作室。
卡默斯因为奔达在维也纳重启工作室的事情感到背叛,从此他们两个再没有在工作或是私人情感上有任何交集。
慢慢地,她成为了l'official杂志的专属摄影师,留下了不少精彩的作品。
但好景不常,德国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侵略开始后巴黎一下子沦陷,还好在德军正式坻步前,她早早逃到不受战争影响的法国中部,也因此逃过被送到集中营的一劫。即便她早己转信天主教,在非黑即白的年代也没人去在乎她心里的信仰。
住在乡下,便再没有人向她发出摄影工作邀约,原本仅是间歇在杂志上刊载散文的她转而开始写作。卡默斯参考自己的经验创作了一本短篇恋爱小说,并附一本摄影手札。也算是好好利用了迫不得以而产生的闲余时间。
战争的影响
不过她的亲妹妹就没那么幸运了,作为犹太望族,侵略开始时仍住在维也纳的她一下子就被收监送往集中营,并于营中丧命。整个纳粹党的暴行以及家人所受到的折磨对卡默斯的作品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让她从商业摄影作品中抽身转向写实纪录摄影。
战争结束之后,她花费半年时间跑遍集中营战后临时安置营,去纪录劫后余生人们沧桑的面貌。回到巴黎后,又拍了一连串超强对比的屠宰场支离破碎的动物残骸;从最精心粉饰的人像,到最赤裸无防备的无命之物都在她的镜头下给后世留下了各种指引及启发。
晚年生活
之后她一直居住在巴黎,突然在六十多岁的某一天被机车撞倒,并造成脑震荡完全丧失记忆,只好回到战后取回的奥地利大宅内静静的过活,直到82岁去世为止。
虽然她帮各式各样的人拍了数之不尽的照片,但她留下的关于自己的容貌,除了一开始那张其实并不多。也许她所拍的照片总是可以看见主角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她并不想把这些暴露于人前吧。
约瑟芬·贝克的崛起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是一位来自美国的非裔舞蹈家和歌手,1906年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她的职业生涯始于美国的歌舞杂耍表演,但真正让她成名的是在巴黎的演出。1925年,贝克加入“黑鸟”歌舞团,前往巴黎演出,随后在巴黎的红磨坊和香榭丽舍剧院表演,迅速成为巴黎最受欢迎的艺人之一。她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大胆的舞台形象为她赢得了“黑珍珠”、“热带风情”和“原始女孩”的称号。
1928年的经典拍摄
1928年,约瑟芬·贝克在巴黎的事业如日中天,她成为了Dora Kallmus镜头下的重要人物。这一年,Kallmus为贝克拍摄了一系列经典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展现了贝克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Kallmus对光线和造型的精湛掌控。
其中一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是在Kallmus的工作室拍摄的,贝克戴着华丽的头饰,展现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气质。这张照片在2020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000欧元售出,尺寸为11.1 x 8 cm。照片上签有“d'Ora”,并标注了拍摄日期为1928年2-3月。这张照片收录在Monika Faber编辑的《Madame d'Ora》一书中,第116页。
Kallmus的拍摄手法独特,她不亲自操作相机,而是专注于灯光的设定、化妆发型、身体姿态的指导甚至道具的布置。这种工作方式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也为后来的时尚摄影奠定了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拍摄场景和角度,Kallmus成功地捕捉到了贝克的个性和魅力,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
结语
Dora Kallmus与约瑟芬·贝克的合作,不仅是两位杰出女性艺术家的相遇,更是摄影艺术与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Kallmus独特的摄影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加上贝克非凡的舞台魅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经典摄影作品,为二十世纪初的时尚摄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照片不仅是对约瑟芬·贝克个人魅力的记录,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们见证了摄影艺术从技术探索走向艺术表达的历程,也展现了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视角和贡献。
本文未特别标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