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脊髓患者康复中心:从轮椅到职场的逆袭之路
三门峡脊髓患者康复中心:从轮椅到职场的逆袭之路
“30年前,一场高空作业事故让郭晓卫的人生陷入黑暗。年仅17岁的他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生活完全依赖母亲照顾。从那时起,每天的日常就是母亲帮他上床、下地、坐轮椅、大小便……郭晓卫的母亲甚至曾想过,在自己去世前带着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命运在2021年出现了转机。这一年9月15日,在三门峡市残联的支持下,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建成运营。郭晓卫成为了第一期学员,在这里,他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经过15天的学习,郭晓卫掌握了自己上下床、掌控轮椅独自过障碍等多种技能。经过反复训练,他不仅实现了独立操作,还成为了中心的教员,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如今的郭晓卫,不再需要母亲操心,还能挣钱向母亲尽孝。
郭晓卫的故事,是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缩影。这个成立于2021年的康复中心,是河南省首家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群体为主要康复对象的康复机构。它的创立,源于一个同样经历过脊髓损伤的退伍军人——陈国杰。
2008年,30岁的陈国杰因一场车祸导致脊髓受损。在经历了最初的绝望后,他凭借军人的坚韧精神开始自救。“开始我做事情都很慢,有些训练方法也不得当,自己连带轮椅摔在地上无数次。”陈国杰回忆道。但他深知,要想真正独立,必须自己去做每一件事。
自救成功的陈国杰,决心为同样经历的脊髓损伤患者做些事情。他开始寻找伤友,分享自己的经验技巧,组建生活重建训练营。2021年,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采用独特的“康复+培训+就业”模式,通过生活重建、职业重建和精神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获新生。生活重建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照护和行动自由的能力;职业重建则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创造经济价值;精神重建则是帮助患者融入社会,重建幸福。
这种创新的康复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实施三年来,已累计举办脊髓损伤患者培训班10期,康复训练100人,实现就业创业71人。2023年,陈国杰被中国残联评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优秀典型;2024年,中心被河南省残联确定为省级自主互助康复定点机构,同年,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项目获评河南省2024年文明示范培育一类项目。
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的成功,是三门峡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门峡市残联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不断深化康复目标,加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情况和康复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实施个性化康复服务,目前三门峡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已渐成品牌。
在2024年精准康复系统中,三门峡市有需求的残疾人共计6883人,已实现服务全覆盖。其中,3355人有辅具需求、3528人有康复需求,目前辅具适配率、康复服务率均达到100%。
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三门峡市通过医教康结合,精准关爱特殊儿童。一是将灵宝市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至此,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均纳入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范围,通过选配服务能力强、实力过硬的医疗康复机构为校内残疾儿童提供送康复进校园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特殊教育和康复质量,促进医教康相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康复试点建设;二是每年选定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由市县两级残联和教育部门各捐赠专项帮扶资金,旨在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康复设施,提升融合教育服务质量;三是成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心。今年五月,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在市东风小学成立了“三门峡市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满足不同障碍程度孤独症儿童少年多样化教育和康复需求的同时填补三门峡市没有专属孤独症学校的空白,力争为孤独症儿童青少年探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教育康复服务,为孤独症儿童少年的家庭分忧解难。
同时,因部分残疾儿童因康复意识薄弱、长期卧床、父母外出务工、代养人能力不足、居住偏远或接受义务教育等多种原因,导致残疾儿童不能及时入机构康复,影响或加重残疾现状。为帮助残疾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其基本康复需求,本着应救尽救的原则,三门峡市继续推进送康复上门服务和医教康融合教育服务,对有康复需求,但确实困难、无法入机构康复的儿童,由定点医疗康复机构提供送康复上门服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由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康复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康复需求的同时,也填补本市康复服务工作中的空白。与此同时,在渑池县设立残疾儿童集中托养试点,为有康复需求但无送训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集中托养服务,由托养中心负责残疾儿童日常生活,专业康复师提供康复服务,在充分满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的同时解放残疾儿童家庭劳动力,实现“托养一个儿童,解放一个家庭”。
有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三门峡市争取到各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4029.31万元,为5891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2021年以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均受到三门峡市表彰。
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证明了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完全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甚至重返职场。这种“康复+培训+就业”的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更多脊髓损伤患者打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正如陈国杰所说:“我不能让这场意外把我的人生就此掩埋,我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了。”三门峡市脊髓患者幸福重建中心正在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像郭晓卫一样的脊髓损伤患者,重新“站起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