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唐代最大陵墓开创“依山为陵”先例
唐昭陵:唐代最大陵墓开创“依山为陵”先例
在陕西咸阳礼泉县的九嵕山上,静静地躺着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他的陵墓——唐昭陵,不仅是唐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更是开创了“依山为陵”的陵墓制度。本文将带您一起走进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的唐昭陵,探寻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建筑艺术。
在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北侧,有一个高大巍峨的山峰,突兀而起,刺破青天,这就是九嵕山。九嵕山之所以鼎鼎大名,是因为它里面曾经躺着一位伟大的帝王—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李世民。
李世民被后世所诟病的,在于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是他一辈子抹不去的污点。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历史贡献来看,李世民毫无疑问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是历史上第一个决定依山为陵的皇帝,是这一制度的开创者。这种做法改变了战国以来堆土为陵的制度,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少工程量,同时使得防盗能力大大提升。
李世民生前多次路过北山,他选择了北山山系中气势最雄伟的九嵕山作为陵山。昭陵作为第一座依山为陵的帝陵,其建制还不十分成熟,但是基本为后世奠定了基础。陵园平面布局仿照唐长安城,四周有城垣围绕,但目前并没有找到夯土墙遗址。九嵕山主峰居于陵园北端,为主陵所在地。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昭陵。
和后世其他唐陵不同的是,昭陵目前只发现了南朱雀门和北玄武门,未见青龙门和白虎门,并且朱雀门外并未发现华表、翁仲等石刻。由于昭陵南侧陵山过于陡峭,通往朱雀门的道路非常崎岖,因此从唐代中期开始,主要祭祀活动便安排在北司马门,主要建筑遗存、石刻也主要在北门。如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是在北司马门东西两庑房存放。
今天,昭陵已经开发为3A级旅游景区,普通旅游者参观的入口,正是九嵕山后山的北门,是唐代帝陵中仅有的一座。当然还有很多爱好者从朱雀门进入,这边不通车,必须从长乐公主墓这里徒步过一个大沟才能到达,可以找到献殿、阙台遗址,如果敢攀登悬崖的话,可以发现疑似玄宫入口、石洞等唐代遗存。
昭陵陪葬是唐代帝陵中最丰富的一座,据统计至少有180座。主要有魏征、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高士廉、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其中一代名臣魏征和李世民非常宠爱的韦贵妃,享受到了“依山为陵”的待遇,是陪葬墓中的最高等级。东侧距离昭陵最近的是韦贵妃墓。
西侧距离昭陵最近的是魏征墓,位于凤凰山。距离李世民昭陵陵山只有2公里。可见在李世民心中,魏征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昭陵位于咸阳礼泉县烟霞镇,距离袁家村非常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