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新型导管助力精准治疗
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新型导管助力精准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心脏跳动不规则且通常过快。据统计,全球房颤发病人数已占全社会人口的2%-4%,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房颤发生率高达10%以上。房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心脏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在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组织凝固或坏死,从而消除心律失常病灶。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已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作用于心脏组织,使局部温度升高至60-120℃,导致细胞凝固性坏死。在心血管领域,它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率可达90%以上。在房颤治疗中,射频消融术通过破坏异常传导途径和触发灶来恢复正常心脏节律,长期控制房颤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过程与风险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进行。医生会将一根或多根细软管(导管)插入血管并引导至心脏。通常将导管置入腹股沟、肩部或颈部血管。导管中被注入造影剂(对比剂),造影剂有助于让血管更清晰地显示在X线影像上。医生使用以下一种消融方法在心脏上形成一些小瘢痕。这些瘢痕可阻断不规则心跳:热能(射频能量)或极冷(冷冻消融)。
房颤消融通常需要3-6小时,复杂手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如果您接受的是一种称为房室结消融的房颤消融术,则需要植入一个永久起搏器来控制心率。起搏器可在消融前或消融过程中放置。
房颤消融的潜在风险包括:
- 导管插入部位出血或感染
- 血管损伤
- 心脏瓣膜损伤
- 新发或加重的不规则心跳(即心律失常)
- 心率减慢,可能需要起搏器纠正
- 腿部或肺部出现血凝块
- 卒中或心脏病发作
- 在肺部和心脏之间输送血液的静脉变窄(肺静脉狭窄)
- 治疗过程中用于观察动脉的染料(即造影剂)对肾脏造成损害
最新技术进展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在技术上不断进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完成了新型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这款新型导管具有以下特点:
- 配备6个温度感受器,可提升温度感知灵敏度
- 通过实时温度反馈智能自适应调节功率和盐水灌注
- 新增3个微电极,可助力诊断复杂心律失常中的特殊电位
- 全球首款双消融模式压力导管,配备90W超高功率消融模式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术中并发症的监控,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体验与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如心悸、气短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例如,59岁的曾女士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手术后,心脏恢复了正常规律的跳动。她表示,新型智能温控导管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术中疼痛感,改善了手术体验。
然而,房颤有可能会复发。如果复发,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接受消融,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也可能会推荐其他治疗方法。此外,房颤与卒中有关联。尚未证明房颤消融能降低此风险。消融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血液稀释剂来降低卒中风险。
结语
射频消融术作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凭借其精准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射频消融术将在房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