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湛江红树林保护的绿色答卷
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湛江红树林保护的绿色答卷
在广东湛江,一片片红树林如同绿色的屏障,守护着海岸线,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也为人类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湛江市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和社会参与等多措并举,推动红树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让这片“海岸卫士”焕发新生机。
科技创新:智慧监管提升保护效率
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架无人机正在空中盘旋,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红树林的生长状况。这是湛江市创新红树林保护方式的一个缩影。保护区引入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拍和高分卫星影像等智慧监管技术,构建起“高空智慧监测+低空人力巡护”的立体监管体系。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保护区能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病虫害和生态破坏情况,实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和分析。据统计,近一年多以来,通过智慧监管系统,保护区成功制止各类破坏红树林行为超70起,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30余份,有力保护了红树林湿地生态资源。
制度建设:构建四级保护体系
2023年,湛江市印发了《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地级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同年12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广东省首部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这一系列制度建设,构建起了“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保护体系。同时,湛江市还建立了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包括签订保护责任书、设立红树林图斑保护宣传牌、无人机巡护、破坏红树林案件查处等内容。在资金支持方面,广东省林业局同意从2024年开始统筹省级资金,解决红树林专职护林员队伍建设问题,涉及专职护林员66名。
社会参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2021年6月,湛江完成全国首笔“蓝碳”交易,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其环保活动的碳排放,交易所得38.8万元用于红树林生态修复。这一创新举措,为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湛江正在推进第一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涉及廉江和雷州三个造林项目,开发红树林面积约为224公顷,交易年限为20年,预计可获得近千万元净收益。同时,湛江还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发展红树林生态旅游,让红树林真正成为“金树林”。
保护成效:生态与经济双赢
据统计,截至2024年,湛江市红树林面积已达6687.43公顷,居全国地市之首。2023年,全市完成红树林造林747公顷,修复510公顷。随着红树林面积的增加,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如今的湛江红树林,已成为众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每年冬季,大量候鸟在此越冬,包括勺嘴鹬、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观鸟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湛江红树林保护的实践,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和社会参与,湛江不仅保护了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未来,随着红树林保护的深入推进,这片绿色的海岸线将更加生机勃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