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专家团赴广西巴马开展香猪养殖技术指导,助力产业振兴
国家专家团赴广西巴马开展香猪养殖技术指导,助力产业振兴
近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深入当地巴马香猪养殖场和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此次行动旨在通过品种选育、饲料成本控制以及肉质提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巴马香猪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产业振兴。
巴马香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种猪以体型短小、两头黑中间白的特征而闻名,被誉为“冬瓜猪”或“芭蕉猪”。巴马香猪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曾作为皇室贡品,享有极高声誉。1995年,巴马县被授予“中国香猪之乡”的称号;2005年,巴马香猪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其商标成功注册。
近年来,在粤桂协作框架下,巴马香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24年投入粤桂协作资金370.7万元推动东山乡香猪养殖基地和林下养鸡基地发展,强化联农带农效益,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2023年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标,3个村超额完成任务达到11万元以上,带动脱贫群众发展产业666户,带动比例达到42.34%。依托“我在广西有个园”,捐赠三联、长垌村猪苗500头,鸡苗2000羽,价值30多万元,辐射带动1201户脱贫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发放特色产业以奖代补321.96万元。
此次专家团的技术指导聚焦于品种选育、饲料成本控制以及肉质提升等关键技术。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培训,专家们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支持,还帮助他们建立了科学的养殖理念。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为巴马香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产业振兴方面,巴马香猪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粤桂协作,不仅资金和技术得到了有效支持,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巴马香猪不仅在广西区内市场广受欢迎,还逐渐拓展到区外市场,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然而,巴马香猪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养殖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对此,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控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体来看,巴马香猪产业在技术升级和产业振兴的双重驱动下,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此次专家团的技术指导,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