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成功率!介入治疗引领缺血性肠病治疗新趋势
90%成功率!介入治疗引领缺血性肠病治疗新趋势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严重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肠病的首选方案。
介入治疗的原理与技术
介入治疗的核心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血管内操作来改善肠道血液供应。具体步骤如下:
血管造影:首先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病变血管的位置、程度和范围。这是介入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血管成形术:在明确病变部位后,医生会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送至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
支架植入术:为了保持血管长期通畅,医生会在扩张后的血管内植入支架。支架是一种可扩张的金属网状结构,能支撑血管壁,防止再次狭窄。
临床应用与效果
多项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选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对于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快。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 微创:仅需皮肤穿刺,无需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精准:在影像引导下精准定位病变血管,治疗更精确。
- 并发症少:相比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效果好:能快速改善肠道血供,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对比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症患者,但无法解决血管狭窄的根本问题,且起效慢。
手术治疗:虽然效果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对于老年患者风险较高。
介入治疗:结合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优点,既能快速改善血供,又避免了大手术的风险和痛苦。
展望未来
尽管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支架植入后可能出现再狭窄,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先进的支架材料和技术。此外,如何更精准地选择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介入治疗将在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