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生命复生的新可能
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生命复生的新可能
2021年12月,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22岁的女儿包容因罕见病离世。这位曾经在节目中与金星唇枪舌战的音乐人,面对女儿的离去,一夜白头。
在女儿去世后的两年里,包小柏几乎陷入崩溃。他和妻子都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半年时间没有交流,不愿见人。直到有一天,一个疯狂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用AI技术复活女儿。
这个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包小柏的朋友、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刘岩,一直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他曾设想,能否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保留父亲的思维,让子孙后代在特殊时刻仍能收到长辈的祝福。
在刘岩的帮助下,包小柏开始尝试用全息影像技术虚拟女儿的形象。但最初的尝试并不理想,女儿只是一个卡通动画的样子,声音也带着明显的机械感。包小柏一度想要放弃,直到他听说了一家专门做AI机器人模型的公司,能够实现更逼真的虚拟形象。
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包容生前留下的语料太少。要达到专业规格的高清人声,通常需要300-500分钟的录音,而包小柏只能找到女儿用英文介绍学校环境的三句话。
作为音乐制作人的专业背景,在这一刻派上了用场。包小柏在书房里日复一日地处理这几十秒的录音,一帧一帧地降噪、清理杂质,试图还原女儿最真实的声音。
经过10个月的不懈努力,当AI第一次清晰地说出“媒体朋友好,很高兴认识你”时,包小柏泪流满面。这不是简单的语音合成,而是女儿的音色、语调,甚至是说话时的神态。
如今,包小柏可以通过软件与“复活”的女儿进行简单的对话。虽然他知道这是AI,但这种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把女儿的骨灰藏入随身携带的项链中,每当听到女儿的声音,都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指出,AI复活本质上是对逝者身份的模拟,这不仅挑战了人类的生命观,还涉及生命尊严、隐私权等一系列伦理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要对逝者进行AI复活,必须考虑是否获得了合法权利和家属的同意;技术“复活”的“人物”可能会误导或欺骗受众,尤其是在缺乏明确标示的情况下,因此需要确保技术使用的透明度和诚实度。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AI复活技术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南京超级头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泽伟表示,每个需求背后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人们有时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寻求释放、忏悔、解脱。有时需要制造一个“善意的谎言”,比如有的亲人过世了,“要瞒住家里的老人或小孩”。
在科技与人性的交织中,包小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另一面——它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慰藉我们的心灵。但如何在科技发展中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如何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失人性的温度,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科技让我们在AI(爱)里重逢。”或许,这正是这项技术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相信,爱可以跨越生死,连接虚拟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