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运动能有效改善情绪,中医西医这样说
研究证实:运动能有效改善情绪,中医西医这样说
“运动是良医”,这句古老的格言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科学证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专家指出,运动不仅能调节体重,还能有效改善情绪,特别是对脾气暴躁有显著效果。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印证: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幸福荷尔蒙”,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中医视角:运动调达肝气,改善情志
从中医理论来看,运动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句话揭示了运动对人体气机的重要性。运动能够调动一身的气机,调达肝气,改善情志。
中医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在情绪调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功法注重内外兼修,通过调整呼吸、舒展筋骨等方式,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同时,中医传统功法还强调意念的调节,通过冥想、意守等方法,使人逐渐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除了传统的功法,中医还推荐一些简单的养生方法来改善情绪。例如,揉“地筋”和跪着走等方法,可以养肝气,改善脾气暴躁。具体操作如下:
揉“地筋”:将右脚放在左腿上,脚趾向上弯曲,脚掌绷直,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用大拇指沿着地筋往脚趾的方向压推、按揉以及弹拨,把它揉软推松,会有神奇的功效。每天推压10到15分钟即可。可在睡前热水泡脚后,用拇指按揉15分钟,把它揉软,左右脚各按摩一次,要每天坚持。
跪着走: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盖。每天20分钟,如有人膝盖有伤痛,开始就尽可能让地面软一点,或是手扶着墙,减少膝盖的承重,慢慢锻炼膝盖。
现代医学:运动改善情绪的科学原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改善情绪的原理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尤其是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这些物质被认为是“幸福荷尔蒙”。多巴胺负责调节愉悦感和奖励机制,血清素则有助于情绪稳定和焦虑缓解,而内啡肽则能够有效减轻疼痛,产生类似于“运动成就感”的愉悦体验。
此外,运动能够增加大脑的可塑性,尤其是在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这些区域对情绪调节、记忆和压力应对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规律的运动,海马体可以增生神经元,这有助于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研究还发现,长期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压力,增强大脑对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
运动对生理健康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身体层面,尤其是在抗压能力的提升上。压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而运动能够通过调节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来缓解压力。皮质醇是与压力反应相关的激素,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运动通过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帮助降低皮质醇的分泌,进而改善心理状态。
实用建议:如何通过运动改善脾气暴躁
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改善情绪的有效工具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运动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建议在专业医生或教练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强度、频率和类型等方面的建议,确保运动疗法安全有效。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对改善情绪特别有效。这些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内啡肽的分泌,使人感到轻松愉悦。此外,团体运动如篮球、足球等,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加社交互动,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
坚持规律运动: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坚持规律运动非常重要。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结合中医养生方法:在进行现代运动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如揉“地筋”、跪着走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特别的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长期坚持,可以改善肝的代谢、造血、解毒功能,从而改善情绪。
运动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提升整体健康。它不仅能调节体重,还能缓解压力、焦虑情绪。运动作为调节体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缓解压力、焦虑情绪。从中医角度来看,运动能够调动一身的气机,调达肝气,改善情志。《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外,运动还能增强人际交往,为心理健康提供社会支持。
总之,运动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改善情绪的方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改善情绪,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动起来,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