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到生态:解析高山地区苔原带缺失之因
从气候到生态:解析高山地区苔原带缺失之因
苔原带是地球上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及其附近地区。然而,在一些高山地区,尽管海拔很高,却难以形成典型的苔原带。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气候、地质、土壤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高山地区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并通过地理实践和实验例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苔原带的气候特征
苔原带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 气温: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全年冬季。
- 降水量: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融化。
- 相对湿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
苔原带的分布
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
苔原带环境特征
苔原带的环境特征包括:
- 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
- 土壤冻结: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
- 植被稀少:不利于树木生长,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形成无林的苔原带。
- 土壤类型:土壤属于冰沼土。
- 动物种类: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高山苔原带
高山苔原带是极地苔原在低纬度高山上的变体,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地,由耐寒的低矮灌木、草本、苔藓、地衣等植物构成。其形成与寒冷、湿润的气候和寒冻土壤密切相关。
然而,许多高山地区都缺失苔原带,其原因主要包括:
地质历史和冰川活动:如果某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显著的冰川时期,或者冰川活动的影响不足以形成苔原带所需的环境,那么该地区可能就不会出现苔原带。
气候条件:苔原带的形成与特定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和降水量。即使海拔足够高,如果条件不符合,如温度过低、降水不足或变化不稳定,也难以形成苔原带。
土壤类型和成土过程:苔原带的土壤有其特殊的性质,如泥炭潜育化成土。如果高山地区的土壤形成过程与苔原带的土壤形成过程不一致,那么即使其他条件都满足,苔原带仍然无法形成。
生态系统适应性: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由于其他更适应高海拔的生态系统(如高山草甸)的存在而被替代。例如,在某些高山地区,湿度和温度条件更适宜高山草甸的生长,从而抑制了苔原带的发展。
地理位置和纬度:地理位置和纬度也影响苔原带的分布。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苔原带可能根本不存在。
地理实践与实验例题分析
山西省陶寺古观象台观测日出方位
山西省陶寺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前2100年,由13根沿圆弧分布的夯土柱组成,柱间形成12道竖缝。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安排农事。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见图),研究发现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介于Ⅰ缝和XI缝之间呈有规律的移动。
- 每年10月上旬,冬小麦开始播种,可能观测到日出于
- A.Ⅰ缝
- B.Ⅲ缝
- C.V缝
- D.Ⅶ缝
- 某日日出于Ⅰ缝,该日日落时观测者的影子朝向
- A.东北方向
- B.西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参考答案
- D
- C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每年10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为北半球,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图中Ⅶ缝符合,D正确;Ⅰ缝、Ⅲ缝、V缝不符合,ABC错误。所以选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某日日出于Ⅰ缝,日出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则日落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日落时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海绵城市建设原理模拟实验设计
近年来,我国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的吸纳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水源不足的情况。
实验设计:
- 选取实验材料:模型容器(如水盆或整理箱)、土壤、沙子、草皮、砾石、喷壶、量杯、活性炭等。
- 控制变量:采用不同材料实验时,模拟降水强度(时间、水量)相同。
- 观察与记录:观察土壤、沙子、草皮、砾石等不同下垫面下渗、积水、水质净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材料对水分渗透和蓄存的影响。
- 获得结论:“海绵城市”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同时,可提出改进城市建设的建议。如,增加城市绿地建设;人行道采用高透水性材料铺设;完善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地下储水系统等。
雅鲁藏布江滑坡—碎屑流案例分析
滑坡—碎屑流是一种沿着斜坡表面作远程运动的岩石碎屑流动体。形态高陡的堆积体在外界因素诱发下,发生整体形变并向低处流动,产生碎屑流。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支流主沟剖面示意图,甲地的基岩上常覆有深厚的碎屑物质堆积体。在气候变暖湿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现了大规模滑坡现象,并产生碎屑流。碎屑流远距离流动后,阻断河道,形成堰塞体(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并在堰塞体的上游出现一个堰塞湖。
- 分析甲地碎屑物质堆积体形成的动力机制。
-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地还将会再次发生滑坡及碎屑流。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 运用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推测堰塞湖湖水水位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甲地位于沟谷,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受重力影响冰川下移速度较快,裹挟搬运能力强;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流速快,将碎屑物质向低处搬运;甲地地势低平,搬运力减弱,碎屑物质大量堆积。
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气降水增多,同时碎屑物质堆积体持续吸水、增重;堆积体沿基岩表面整体滑动,出现滑坡现象;堆积体形态发生改变,向低处流动,形成碎屑流。
水位变化:先升高再稳定(或先升高再降低);
原因:阶段一:堰塞湖形成后江水无法下泄,上游来水持续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抬高。阶段二:堰塞体溃决(被冲刷侵蚀),湖水快速下泄,水位降低,堰塞湖消失(达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