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1945年重庆发表轰动全国
1936年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1945年重庆发表轰动全国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精工而不纤巧,豪放却不粗糙,一气呵成,气象万千。崇高的思想、宏伟的构思、壮丽的画面、浩荡的诗情,读来荡气回肠,使人奋发向上。
诗词赏析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它集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大特征于一身,傲立词林,雄视千古。
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
2月7日恰好是元宵节,那天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雪。这是毛泽东在陕北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毛泽东诗兴大发,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词作。
公开发表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和谈。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等人。久别重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柳亚子赋诗一首送毛泽东,全诗如下:
“阔别羊城十九秋, 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 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 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 一笑昆仑顶上头。”
柳亚子借此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毛泽东为了和平事业敢于深入虎穴的冒险精神的敬佩与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像他这样的民主人士对于国家未来美好的期盼。
10月7日毛泽东致信柳亚子先生,随信抄录了1936年2月填的《沁园春·雪》,信中写道:“亚子先生吾兄道席:……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读后感叹:“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
重庆谈判结束返回延安后,1945年11月14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晚刊》首次公开发表,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毛泽东的才情与气魄,更看到了中国的光明与希望,一时间世人争相传诵,激励了无数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