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食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食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食器不仅是日常饮食的工具,更是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体现。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食器部分,包括炊煮器、存放器和取食器三大类,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器物的用途、形制、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概述
民以食为天,国以器为重。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应的贵贱等级。下图来自新乡博物馆。
分类
炊煮器、存放器、取食器三大类。
食器-炊煮器-鼎
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青铜鼎有意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立国建都以定鼎,而国灭族亡则鼎迁。
食器-炊煮器-鬲(li四声)
烹煮器,一般形制为圆形、深腹、三袋状足。铜鬲由新石器时代的同型陶鬲发展而来,口部多有两直耳,器身、耳、足等部位常见精美的纹饰。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时期,常见大小、形制、纹饰、铭文相同的数件铜鬲成组随葬,或具有礼制意义。到了战国,青铜鬲便从祭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消失。
食器-炊煮器-甗(yan三声)
蒸炊器,作用类似于今天的蒸锅。全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为鬲或釜,用于盛水加热,上半部分为甑(zeng四声),用于盛放食物,中间多有箅(bi二声)相隔。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甗,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数已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春秋初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匜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食器-炊煮器-甑
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
食器-炊煮器-染炉
青铜染炉是古代的一种饮食器具,为朝廷中典膳的食官掌管。青铜染炉由盘、炉、耳杯三部分组成,多发现于西汉中晚期的墓葬中。西汉贵族宴饮时,先在耳杯中放好调料,然后通过下边的炉子加热,最后把煮过的肉放进耳杯里,与调料混在一起进行“二次加工”,使肉味儿和调料味儿相互融合后再吃;边热边吃 随吃随“染”,堪称是西汉人的“小火锅”。
食器-炊煮器-鍑(fu三声)
这是一种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炊具,上有双耳,可穿系绳索吊.在架上炊煮食物。这种形态的铜器,自公元前至此时在欧洲乐部直至中国北方,广泛传布。
食器-炊煮器-鋗(juan一声)
“鋗”多见于汉代,是一种温煮器皿或制作面食的炊器。
食器-存放器-簋(gui三声)
盛食器,多为多口、圆腹、圈足,始见于商代早期,多无耳或双耳,西周时期出现了三耳、四耳簋、方座簋、带盖簋、三足簋等多种形式。春秋后,簋的形式趋于简化。商周时期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会的列鼎配合使用。
食器-存放器-敦(dui四声)
盛食器,七星分为器、盖两部分,上线相扣合成球形或椭圆形,器、盖相同或大致相同,由簋发展而来。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秦代以后消失。
食器-存放器-豆
盛食器,既可以用来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青铜豆盛行于两周时期。在祭祀场合,豆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即将肉从鼎中捞出在俎案上切好再置于豆中才可敬奉。
食器-存放器-盨xu
盨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食器-存放器-簠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它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食器-存放器-俎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食器-存放器-铺
青铜铺是西周晚期礼器中新出现的盛食器,与青铜豆功能类似,流行时间较短,至春秋早期就逐渐消失。这类器物通常柄部镂空,似竹编器,被认为是仿竹编豆而成。由于盘浅,通常用来盛放干果、肉干或精制的饭食。
食器-存放器-盂
青铜盂为古代大型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青铜盂一般体型较大,故而常与青铜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食或肉食乃取自盂中。
食器-存放器-盏
盏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与鼎相比,盏的形体较小,腹部较为扁圆或底部较平缓,小矮足,小环耳,有卡扣,有盖。
图片暂缺
食器-取食器-匕
青铜匕是商周时期的挹取器之一,所谓挹取也可认为是舀取,将食物从器皿中舀出来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取鼎中的肉食,或者食器中的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