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震后心理急救,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忙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4: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震后心理急救,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忙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急救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两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重建生活信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1

地震后的心理创伤表现

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定义,急性应激障碍(ASD)是地震后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

  • 再历:反复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痛苦记忆、梦境和情境闪回。例如,幸存者可能会在梦中重温地震场景,或在特定情境下感觉地震正在重演。

  • 负性心境:持续体验负性情绪,如害怕、忧伤、愤怒、内疚等,而难以感受到快乐、满足等正性情绪。

  • 分离:出现意识改变,如脱离自身的感觉、现实感丧失、自身真实感丧失等,甚至可能出现选择性遗忘。

  • 回避:尽量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事、物,拒绝讨论创伤经历,通过过度饮酒等方式麻痹感受。

  • 过度警觉: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表现为睡眠障碍、易怒、敏感、认知受损等。例如,幸存者可能会对正常声响产生过度反应,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些症状通常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一个月不等。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则可能发展为其他精神障碍,需要及时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02

心理急救的具体方法

心理急救是在灾害发生后,为受灾群众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标是帮助个体消减心理伤痛,恢复心理平衡,促进自然复原过程。具体方法包括:

  • 稳定情绪,接纳情绪:告诉自己和他人,恐惧、悲伤、焦虑等情绪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不必过分自责或压抑。

  • 表达情绪:通过哭泣、倾诉等方式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不要强行压抑。研究表明,情绪表达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恢复。

  • 恢复现实感:关注现实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地震及救助的最新动态,避免不实传言带来的心理不安。

  • 重建日常规律:尽量恢复原有的生活规律,如按时吃饭、睡觉等,有助于恢复对生活的控制感。规律的生活节奏可以为心理稳定提供基础。

  • 建立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和社交支持至关重要。家人之间要相互支持、安慰、分享心情;同时,多与邻居、朋友、亲戚等交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 放松身心:学习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放松、蝴蝶拍等,当感到焦虑、烦躁或恐惧时,可以反复练习以缓解紧张情绪。

  • 积极寻求帮助:如果经过较长时间仍无法自我调整,或者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心理援助可以提供更系统的支持。

0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来改善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在震后心理干预中,叙事疗法作为CBT的一种,已被证明具有显著效果。

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将人与问题分开,通过倾听和重构个人故事,帮助受灾者重新认识自我,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基本技巧包括:

  • 问题外化:将个体面临的问题从自身剥离,视为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存在。例如,将焦虑比作“紧箍咒”,将抑郁视为“沉重的黑云”。这种技术有助于减少自我否定,增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 寻找例外故事:鼓励受灾者回顾生活中问题未出现或影响较小的时刻,识别自身应对困境的资源和能力。这些例外故事体现了个体的韧性,为后续的叙事重构提供了宝贵素材。

  • 重构故事:引导受灾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叙述生命历程,将例外故事中的积极元素融入新的叙事中。通过重写生命故事,受灾者能够重新定义自我,赋予生活新的意义和方向。

  • 定义式仪式与见证:设计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来庆祝个体的成长和变化,邀请重要他人或有相同经历的人作为见证者,通过讲述、复述等过程,强化对新故事的认同。

研究表明,早期的心理干预对预防心理问题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受灾者可以学会更健康的应对机制,促进心理复原力的提升。

04

专家观点与案例分析

在西藏定日县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工作中,专业心理干预的效果得到了充分验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副教授管芳指出:“经历创伤后,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做‘情绪的主人’,而不可做‘情绪的牧场’。悲伤、迷茫、慌张、紧张都有意义;但人生路上,还是要引导孩子们在震后向阳成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心理救援队领队吴坎坎则强调:“震区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是陷入心灵裂缝中的‘我’,‘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幼苗,长出裂缝,继续成长,继续开花!”

在上海援藏医疗队的实践中,心理干预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治外,医疗队还特别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通过专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这种综合性的援助模式,为灾后心理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震后的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心理急救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不仅能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痛苦,更能为他们重拾生活希望、重建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