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实验室因加州山火关闭,气候变化再敲警钟
NASA实验室因加州山火关闭,气候变化再敲警钟
近日,美国加州山火持续肆虐,导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被迫关闭。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实验室的安全,也凸显了气候变化对科研机构带来的严峻挑战。
火势逼近,JPL紧急关闭
JPL位于加州帕萨迪纳,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大小。该实验室由加州理工学院运营,主要负责行星航天器的建造和操作,同时参与深空网络的管理。其历史悠久,甚至比NASA本身还要早,第一任主任是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钱学森先生也是该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
1月8日,实验室负责人劳里·莱辛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宣布:“JPL已关闭,只有应急人员可以进入。目前没有火灾造成的损失(有些大风造成的损失),但大火距离实验室非常近。数百名JPL工作人员已从家中撤离,许多人失去了家园。特别感谢我们的应急人员。”
为了保障员工安全,JPL已经改为居家办公模式,只有部分关键岗位的员工需要继续上班。同时,实验室已经转移了重要设备,并启用了备用中心进行深空网络的相关操作。然而,由于山火的持续威胁,JPL的复工日期不得不推迟。
JPL的重要地位
JPL在航天领域享有盛誉,其开发运营的探测器如好奇号火星车、卡西尼-惠更斯号土星探测器、旅行者号探测器以及毅力号火星车等,均为全球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奠定了JPL在航天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JPL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室,而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研究基地,拥有组装、测试和操作各种航天器的设施,包括两个用于建造行星探测器和对其进行消毒的大型洁净室、一个用于监控和指挥行星探测器的任务控制中心,以及用于容纳数十个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的建筑群。它负责NASA的各种行星探测任务,并管理着深空网络,用于处理与地球轨道以外的NASA任务的通信。
山火背后的气候因素
这场山火为何如此猛烈?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现在难以确定气候变化在其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但当地长期干旱、气温走高、强风肆虐等自然因素为山火肆虐创造了“完美条件”,而郊区规划、林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值得反思。
法新社援引美国独立机构“气候总站”负责科学事务的副总裁克里斯蒂娜·达尔的话报道,山火迅速蔓延一般关联气温偏高、干旱和大风等因素,“目前加州南部地区已具备上述所有条件”,其中“最明显的气候信号是气温”。根据现有数据,2024年可能会被宣布为美国乃至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气候变化专家帕特里克·冈萨雷斯说,虽然尚不清楚这场山火具体起因,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天气愈加频繁,加州南部各地自1895年以来平均气温上升多达2摄氏度,更容易触发野火。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极端降水与极端干旱天气之间的突然转换会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频繁。英国《自然》杂志2023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后这种相反天气之间的短期大幅波动将越来越多,且程度会越来越剧烈。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加州野火季正在“拉长”。不少研究人员也认为,对加州而言,野火季恐会发展为“野火年”,全年风险处于高位。
前景堪忧
此次山火不仅威胁到JPL的正常运行,也暴露了科研机构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近年来,JPL已面临多重困境。2024年,NASA预算减少至248.75亿美元,比2023年减少了2%,比要求的资金减少了8.5%。这导致JPL主导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等重要项目被迫搁置。
此次山火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类似加州这样的山火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这不仅需要科研机构加强灾害监测和防火措施,更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