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天坑群:49个天坑集中分布,刷新世界纪录
汉中天坑群:49个天坑集中分布,刷新世界纪录
地球上已发现并确认的天坑有130多个,中国拥有90多个,其中汉中地区就有49个之多。汉中天坑群是世界上罕见的超大天坑群遗址,以其数量众多和高纬度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汉中天坑群的规模、成因及其独特的地质特征。
汉中天坑群的区域分布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宁强禅家岩、南郑小南海、西乡骆家坝和镇巴三元。这些区域共发现天坑54处、溶洞316处、竖井23处、漏斗25处以及其他地质遗迹109处。
天悬天坑俯视图
区域密度分布
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区内发现天坑5处、竖井9处、溶洞104处及其他42处地质遗迹。虽然天坑分布密度最小,但拥有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的地洞河天坑。
南郑小南海天坑群:区内发现天坑23处、竖井6处、溶洞97处、漏斗25处及其他地质遗迹25处。在3平方公里的岩溶区内,天坑分布密度全球最高。
西乡骆家坝天坑群:区内发现天坑7处、溶洞26处、竖井4处及其他14处地质遗迹。天坑分布密度达到惊人的每10平方公里6处。
镇巴三元天坑群:区内发现天坑19处、溶洞89处、竖井4处及其他地质遗迹28处。在22平方公里的岩溶台原区集中分布有9个天坑,密度达每10平方公里4个。
汉中天坑群的规模特征
直径规模
汉中天坑群中有2个超级天坑,约占世界已知超级天坑的4%;大型天坑7个,占13%;常规天坑45个,约占83%。另有23处直径小于100米的漏斗或竖井等,表明汉中天坑群以大型天坑和常规天坑为主,两者共占96%。
深度规模
已调查的54处天坑中,最大深度不足100米的有28个,占总数的52%;超过100米的为26个,占总数的48%。其中,最大深度在100-200米的有17个,占31.5%;200-300米的有4个,占7.5%;大于300米的有5个,占9%。镇巴县三元镇双河村的圈子崖超级天坑以最大深度380米位居汉中天坑群之首。
坑口投影面积规模
汉中天坑群已发现调查的54处天坑中,口部投影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有11处,占比20%;5000-10000平方米的有16处,占比30%;10000-50000平方米的天坑有21处,占比39%;大于50000平方米者有6个,占比11%。
汉中天坑群的形态特征
平面形态
天坑的平面形态与地下河大厅的形态密切相关,由于地下河沿着断裂或岩石薄弱带发育,加上后期构造应力的作用,天坑呈现出浑圆、类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多种样式。
剖面形态
天坑的剖面形态主要由坑壁和坑底的形态决定,可分为瓮状型(青年期)、直筒型(中年期)、漏斗型(老年期)和阶梯型(多期次崩塌)等类型。
天坑的成因类型
天坑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崩塌型和冲蚀型。崩塌型天坑是由地下水流溶蚀崩塌作用形成,而冲蚀型天坑则由地面水流冲蚀、侵蚀作用形成。汉中天坑群主要由这两种成因类型形成。
崩塌天坑
崩塌天坑的形成过程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经历地下河溶洞大厅阶段、地下大厅形成与崩塌阶段以及天坑形成与后期改造阶段。
冲蚀天坑
冲蚀天坑分布较少,其形成与地面水流的冲蚀作用密切相关,天坑外围缺少典型的岩溶地貌,坑口地形较低,且常有悬挂的瀑布或冲蚀痕迹。
汉中天坑群的发育特征
天坑发育地层
汉中天坑群发育在含有大量相对隔水层(硅质条带)的吴家坪组、阳新组灰岩中,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汉中天坑独特的优美天坑瀑布。
九重台瀑布
天坑发育地貌
汉中天坑群中的天坑发育地形地貌极为多样,包括山顶、山脊峰坡、峰丛洼地、台原近平原缓丘、溶蚀洼地、山脚沟谷、宽谷干沟等。区内大部分天坑切割上述地貌,并且形态保存相对完好。
天坑垂向分布特征
汉中天坑大致分布于4个高程段:500-1000米的有2个;1000-1500米的有24个;1500-2000米的有24个;2000-2500米的有4个,其中最高的是镇巴三元天坑群中的圈子崖天坑,海拔达1939米。
汉中天坑群不仅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其独特的地质之美和雄浑壮阔的规模也使其成为汉中地区的一大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