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家!急救中心引入社工团队,打造全方位急救服务体系
北京首家!急救中心引入社工团队,打造全方位急救服务体系
北京急救中心作为首家参与医务社工驻点项目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党建引领下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患者心理支持、家庭关系协调等工作,在提升社会急救能力和急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领域,也是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五个委办局印发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北京急救中心作为首家参与医务社工驻点项目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党建引领下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患者心理支持、家庭关系协调等工作,在提升社会急救能力和急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深入基层调研探索服务模式
北京急救中心自2023年11月组建医务社工团队以来,在促进中心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社区居民的急救意识与能力,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多个基层社区开展急救服务需求调研活动,精准把握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持续提供更加贴心、高效、有温度的急救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医务社工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以及过往急救案例中的宝贵信息。调研内容不仅覆盖了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获取途径和服务期望,还深入探讨了社区内急救资源的配置现状、使用效率以及居民对医务社工服务的认知与需求。医务社工团队发现,尽管近年来社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急救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对急救设备的认知和使用存在不足,甚至有些人对“如何拨打120”都不甚了解,也反映出居民对医务社工的角色和作用了解十分有限。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使居民获得心理支持、健康咨询、资源链接等方面的温馨服务,也促进医务社工团队有的放矢地发挥出更大作用。医务社工团队认真分析调研结果,针对问题和需求,制定了改进措施和服务计划,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基层社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期举办急救知识讲座、实操演练、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急救能力和健康素养,同时积极探索医务社工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急救服务体系。
关心关爱职工提升急救文化
2024年7月26日,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加凝聚力,提升职工幸福感,北京急救中心工会、医务科(应急办公室)联合北京社工服务中心权益部开展传统文化“团扇写意”走进北京急救中心系列活动。活动邀请到非遗传承人许素敏老师,带领中心急救人员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授手作技巧。随着老师的细致讲解和示范,急救人员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在扇面上勾勒线条、涂抹色彩,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融入其中,每一把团扇都承载着创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故事。在绘制过程中,急救人员相互帮助、交流心得,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展现了急救中心团队的协作精神。急救人员表示此次活动的开展非常有意义,不仅让放松愉悦了高强度工作中积累的紧张心情,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丰满了急救中心“家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了中心急救文化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氛围。
传授急救技能提升急救能力
2024年,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应急办公室)党支部与医务社工团队,依托盈坤世纪党群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次“急救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为企业职工、外卖员、博物馆工作人员提高急救意识,传授急救技能。急救人员充分运用专业急救技能,用一个个生动的身边急救故事,串起了科学实用的急救知识,通过认真细致的讲述与规范专业的操作,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AED的使用方法、现场急救常识带入社会公众心里,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冷静处置,迅速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保障生命安全。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无论是深入基层社区开展调研活动,以文化滋养急救工作人员身心还是积极开展急救培训科普活动,都是北京急救中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以医务社会工作为抓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人民提供有温度的急救服务,是急救人不变的追求,医务社会工作也将乘着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发展的东风,在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引领下,一路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