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清朝宫廷礼仪: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0: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清朝宫廷礼仪: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

清朝宫廷礼仪经历了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努尔哈赤在佛阿拉制定了基础礼规,而皇太极继位后,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宫廷规章制度和礼仪,使得清朝的宫廷礼规越来越精细和完备。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视频,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变迁,感受清朝宫廷礼仪的独特魅力。

01

努尔哈赤时期的礼仪制度

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宫廷礼仪尚处于初创阶段,保留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在服饰方面,满族人崇尚袍服,无论男女老幼都穿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衽,衣摆四面开衩,有扣襻、束腰带。男袍下摆肥大,至脚面。由于其特点便于骑射,也称“箭衣”。满族的袍无领,穿时外加条领子,俗称“假领”。清代的朝服,采用“披肩领”,就是形似披肩的大领。满族的袍分常服袍和行服袍,常服袍是平时所穿的袍,行服袍是外出穿的袍。行服袍比常服袍短几寸,袍的右襟裁下一尺左右的一块,用纽扣绾上,乘骑或长行解下,也叫“行袍”或“缺襟袍”。

在祭祀方面,努尔哈赤时期以堂子祭天为主。元旦之日必先拜堂子后祭于正寝。皇太极时期,清宁宫元旦拜神遂成礼制,悬幔祭神初具规模,堂子祭的地位依然尊崇。皇太极在崇德元年规定堂子圆殿元旦拜天制度,从而确立了堂子祭的国祭地位。随着皇权的发展,堂子祭的祭祀规格虽然不断提高,但国祭地位逐渐减弱,逐渐恢复为爱新觉罗氏族祭的性质。史载每年春节正月,皇太极都要率领诸王贝勒文武臣出沈阳城东内治门外谒堂子,谒堂子后,皇太极回清宁宫拜神,然后御朝上殿。

02

皇太极时期的礼仪完善

皇太极继位后,对宫廷礼仪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规范。在服饰制度方面,不仅保留了满族传统特色,还融入了更多汉化元素。例如,朝珠的使用就源自佛教数珠,成为朝服的重要配饰。朝珠由108颗珠贯串而成,每隔27粒串入一颗大珠,义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一粒佛头相对的一粒大珠称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朝珠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最为贵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可以佩戴。

在祭祀制度方面,皇太极进一步完善了清宁宫的祭神仪式。按照满族固有的家祭习俗,在清宁宫西墙正中设置神龛一、北墙西设神龛一,“廷树杆”,进行萨满祭祀活动。皇宫内的家祭分为“磕头祭”和“使唤猪祭”。“磕头祭”不杀猪,不请萨满,仅家人供献糕酒,磕头三遍。皇太极元旦祭堂子后回清宁宫拜神,所举行的就是“磕头祭”。“使唤猪祭”则是在清宁宫除供献糕酒外,还要杀猪,并请萨满跳神。这一般在元旦开始举行,包括朝祭、夕祭、背灯祭、祭天(还愿)等。朝祭、夕祭、背灯祭在清宁宫室内举行,祭天还愿在清宁宫外的庭院举行。

在婚俗方面,虽然仍保留了一些满族旧俗,如收继婚,但已经开始向汉化转变。皇太极的后妃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崇德五宫后妃”,全部是蒙古族女子,这体现了满蒙联姻的特色。同时,皇太极对后妃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和规范化。

03

清朝宫廷礼仪的演变趋势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朝宫廷礼仪的演变呈现出几个明显趋势:

  1. 从简到繁:早期的礼仪制度较为简单,随着皇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完善,礼仪制度越来越复杂和精细。

  2. 满汉融合:虽然保留了满族特色,但越来越多地吸收了汉族礼仪制度,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3. 制度化和规范化:从随意性较强的满族旧俗,逐渐发展为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宫廷礼仪体系。

  4. 皇权强化:礼仪制度的完善也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如祭祀制度的规范化、服饰制度的等级化等。

通过这种演变,清朝不仅确立了自己的宫廷礼仪体系,也展现了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种礼仪制度不仅影响了清朝的统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