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瑶遗愿看老年困境:安宁疗护如何让生命有尊严谢幕
从琼瑶遗愿看老年困境:安宁疗护如何让生命有尊严谢幕
12月4日13时22分许,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轻生去世,终年86岁。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对老龄化社会中临终关怀问题的广泛关注。
琼瑶在遗书中提到了年老后可能经历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等痛苦过程,甚至担忧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长期卧床老人。她的感慨反映出对老年生活质量的担忧和对生命尊严的追求。
早在2017年,琼瑶就曾立遗嘱交代家人:表示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琼瑶日前在脸书更新丈夫平鑫涛卧床插鼻胃管照。
老龄健康困境:病倒、卧床与插管的残酷 “围剿”
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步入老年意味着身体防线逐渐瓦解,病倒成了高频 “访客”。我国老龄科研中心数据显示,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超 7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如影随形;70 岁之后,因急性病症突发住院的概率每年增长约 20%。一场场疾病侵袭,常让老人元气大伤,许多就此陷入长期卧床的泥沼。
长期卧床堪称一场噩梦,它是生活质量的 “粉碎机”。调查发现,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已逾 4000 万,其中超 35% 长期被困于病床。肌肉萎缩接踵而至,卧床 3 个月,肌肉力量流失可达 40%,肢体逐渐僵化;褥疮肆虐,约 50% 卧床老人深受其害,创口溃烂、感染,散发刺鼻异味;心肺功能急转直下,肺部感染频发,因呼吸问题离世的卧床老人占比高达 30%。
而插管,本是医学用于救命的手段,却在生命尽头沦为痛苦 “帮凶”。气管插管时,超 85% 老人咽喉遭受重创,术后咽痛、吞咽受阻,咳不出、咽不下;鼻饲管让胃酸反流、食管灼烧,超 70% 留置者饱受恶心、呕吐煎熬;尿管引发的尿道感染、膀胱痉挛,折磨着 65% 长期插管老人。每年我国约 400万临终老人接受插管操作,其中近 60% 在插管后未获理想疗效,只剩无尽痛苦,尊严碎了一地。
安宁疗护践行:养老困局的破茧之翼
安宁疗护恰在此时挺身而出,为老龄健康困局撕开一道希望裂缝,于养老行业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于患者而言:安宁疗护是痛苦的 “休止符”。专业镇痛团队介入,运用多模式镇痛法,超 90% 临终老人反馈疼痛得到有效舒缓;心理支持全方位护航,心理治疗师定期陪伴疏导,抑郁、焦虑情绪评分平均降低 70%,老人重拾内心安宁,能平和面对死亡,生命末尾时光不再被恐惧、剧痛霸占。
从家属视角:安宁疗护搭建起释怀 “缓冲带”。社工全程陪伴协助,助家属理解病情、规划陪伴事宜;告别辅导减缓心理创伤,对比未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家庭,家属哀伤期缩短 40%,遗憾、自责情绪大幅缓解,让亲情最后一程满是温情,而非悔恨。
审视社会资源调配,安宁疗护堪称 “节能阀”。传统临终抢救日均花费超 8000 元,消耗大量稀缺医疗资源;安宁疗护介入后,日均开支锐减至 2000 元以内,释放医护人力聚焦疾病救治与康复,契合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助力医疗体系良性循环。
在养老机构端:应打造安宁疗护专区,依老人身心需求划分舒缓疗护室、临终陪伴房;组建跨学科团队,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师协同作战,精准诊疗、悉心照料;定期开展生命教育课堂,引导老人、家属提前规划临终选择。
在社区层面:编织居家安宁疗护网络,培训社区医护、志愿者上门服务,提供基础护理、精神慰藉;设立社区安宁咨询点,普及知识、答疑解惑,让理念深入人心。
政策扶持是关键驱动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安宁疗护机构运营补贴;完善医保政策,适度扩大安宁疗护项目报销范畴,从经济层面为服务托底;加速专业人才培养,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每年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充实行业力量。
自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
一、家庭层面
1、加强沟通与理解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支撑,家庭成员之间应多交流,了解老人的内心需求。很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排解,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子女们应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倾听他们的故事、想法和感受,让老人感受到被关心、被重视。通过日常的沟通,子女可以更好地了解父母的喜好、担忧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爱和支持。
2、提前规划养老护理事宜
养老问题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鼓励家庭提前做好养老规划至关重要。这包括经济准备,如储蓄、投资或购买合适的养老保险,以确保在老人需要护理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考虑照顾安排,比如是由子女亲自照顾还是选择专业的养老机构。如果选择养老机构,要提前了解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疾病和意外情况,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前规划可以让家庭在面对养老问题时更加从容,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二、社会层面
1、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护理的人提供经济支持的一种保险制度。它的作用在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例如,在一些试点城市,像山东、江苏、福建等地,长护险已经为众多失能老人提供了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护险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的困境,还能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医养照护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完善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服务机构应提高专业护理服务水平,增加床位数量,改善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护理服务不足、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养老机构可以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涵盖护理技能、老年心理学、老年疾病知识等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确保服务质量。此外,还可以引入智能化技术,如智能床垫、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
3、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社会应更加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陪伴、倾听和理解,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老年人可能会面临认知障碍、疑病心理、退休适应障碍、丧偶适应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为了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鼓励老年人保持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参加兴趣小组等;多做户外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学会沟通,放松情绪,当遇到烦恼时与子女或好友交流;学会科学用脑,养花养鸟、学习书法绘画、打牌下棋等。此外,社区可以建立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和抑郁状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增强社会福祉。
人之常情,老了,谁不怕失能失智?谁不怕终日卧床?谁不怕失去尊严?
琼瑶的自杀敲响了警钟,病倒、长期卧床、插管绝境不容漠视。
养老行业可以引入长期护理保险,践行安宁疗护服务,让生命暮年满是尊严、宁静与释怀。
在养老漫漫长路上,为每位老人铺就一条满是尊严、温情与从容的归途,让 “善终” 不再是奢望,而是生命谢幕时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