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随访肺结节案例分析:手术还是继续观察?
五年随访肺结节案例分析:手术还是继续观察?
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且个体化的过程。本文通过一个五年随访的肺结节案例,详细展示了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变化,并提供了专业医生的分析和建议。这个案例对于理解肺结节的随访策略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 性别:男性
- 年龄:35岁
主诉
- 查体发现肺结节5年
现病史
患者于5年前查体发现肺结节,无发热、无胸痛胸闷、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胀。2024年10月就诊于某心血管病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
- 右肺中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建议CT靶扫。
- 右肺实性小结节及小磨玻璃结节,较前相仿,随访复查。
- 右肺上叶肺大泡;右肺中叶纤维灶。
- 脂肪肝;肝内钙化灶。
希望获得的帮助
患者希望了解其11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是否需要尽快切除,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影像展示与分析
不同时间段病灶最明显层面的比较
2019年3月时病灶是纯磨玻璃密度,但表面并不光滑,像“腰子”形,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清,若随访仍在,基本上就是要考虑肿瘤范畴的结节。
2020年9月时病灶与一年半前对比,似乎略有增大,但不是很显著,至少仍是纯磨玻璃密度,整体形态也差不多,有见到微上血管进入。
2021年7月与2020年时的相比,大小相仿,但觉得灶内有密度偏高的点状出现,当然还说不上纵隔窗可见的实性。
2023年10月时病灶整体密度较前似乎略显增高。
2024年10月时,感觉病灶范畴略有增大,显得膨胀感明显了点,整体的密度也显得稍高。
连续层面的影像展示与分析
病灶出现,密度并不是很淡很纯的样子,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清。边缘略显毛糙,密度显得有点高,能掩盖其内的支气管或血管影像,但说不上纵隔窗可见的典型实性。灶内密度显得稍不均,也不太纯,有明显血管走向病灶。
灶内出现偏实性成分,血管进入明显,部分区域是磨玻璃密度。
病灶边缘些的部分也轮廓较为清楚。冠状位密度欠均匀,轮廓与边界清,边缘有磨玻璃成分,明显见血管进入。
矢状位密度也稍不均,整体轮廓与边界清。
专业分析与建议
右肺中叶混合磨玻璃结节,随访持续存在并略有进展,现在有血管进入、灶内有少许点状实性成分、边缘毛糙,也有月牙铲征,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清楚,要考虑是肿瘤范畴的。整体上看,认为至少是微浸润性腺癌,更可能已经是浸润性腺癌贴泡与贴壁型。可以考虑微创手术切除。倒不是说还必不能再等,而是再等也等不了多久,再有进展仍得手术,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已经可以考虑干预了。对于手术方式,不同医生的理念与把握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建议能楔形切除的尽量楔切。这个位置如果定位下,或争取下仍可能能够只做楔切的。意见供参考!
感悟
如果不能以长达3年或5年来计的随访窗口,那么相差半年或1年或预计2年光景之内的随访,却要增加风险,特别是相对来说位置靠外围,仍能争取楔形切除的病灶来说,利弊权衡不单要考虑结节的恶性程度与有无进展和进展速度,还要考虑位置与能采取的切除方式与损失肺组织的范围,其对机体的影响大小来综合评估考虑。所以强调个体化与个性化的诊疗在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中尤其重要。
本文原文来自med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