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从天文到物候,从习俗到文学创作,立春不仅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情感。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传统习俗
迎春
立春,意味着每年农事的开始。在古代,每逢立春,皇帝和地方官员都要通过一系列迎春礼仪向老百姓劝耕,平民百姓也通过迎春礼仪祈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顺遂。
咬春
立春时民间有“咬春”的习俗,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立春吃春饼,是人们对春天的美好祝福;而“咬春”嚼萝卜,则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打春
立春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春牛在塑制时,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
文学创作
谚语俗语
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江苏
春打六九头,米饭不要愁。江苏
春打六九头,家家都不愁;春打五九梢,家家没柴烧。江苏(连云港)
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江苏(淮阴)
春打六九头,米粮不用愁;春打五九脚,种田吃一吓。江苏(镇江)
诗词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罗隐(唐)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宋之问(唐)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
王镃(宋)
泥牛鞭散六街尘,
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
梅花合让柳条新。
《减字木兰花•立春》
苏轼(宋)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