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师大哲学沙龙热议AI与人类意识:一场跨学科的思辨之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7:4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师大哲学沙龙热议AI与人类意识:一场跨学科的思辨之旅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人工智能会重塑哲学吗?”的学术沙龙,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学生参加。活动中,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梅剑华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浩副研究员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费俊教授分别就AI与人类意识、创造力的哲学思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不仅剖析了AI在哲学领域的潜在影响,还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特价值。这场沙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AI与人类意识关系的思考。

01

AI对哲学的挑战:从因果关系到镜像进化

梅剑华教授在沙龙中指出,AI的发展正在挑战传统的哲学框架,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理解。在统计学中,“相关不蕴含因果”是一个基本共识。然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却能够从相关性中学习因果关系。这得益于其庞大的语料库和多层神经网络结构,使得AI能够捕捉到语言中的因果结构。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提出的“镜像进化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他认为,AI的进化逻辑与宇宙的进化方向相反:AI首先模拟的是意识,然后构建一个仿佛活生生的生命体,最终模拟的是一个空间,类似于我们常讨论的元宇宙。这种反向进化路径,为我们理解AI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02

AI与人类意识:三种观点的交锋

关于AI是否具有意识,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让AI拥有意识在科学上是可行的。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等人从当代意识理论中提炼出若干意识的指标属性,并以此作为评估AI具有意识的标准。他们认为,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切地判定任何一个AI系统真的具有意识,但通过现有技术可以在AI系统中实现许多意识的指标属性。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意识的主观性。整合信息理论(IIT)的支持者克里斯托夫·科赫认为,意识体验的主观性是由系统的内在因果力决定的,而不是由外在观察者看到的功能表现所决定的。IIT的支持者强调意识与智能是两个正交的维度:当前AI系统有很高的智能,但却没有意识。

第三种观点从生命演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意识产生自更基础的情感心智。认知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和雅克·潘克赛普都强调感受之于意识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03

AI的艺术创造力:超越还是模仿?

费俊教授参与的多个AI艺术项目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即将于2025年1月29日开幕的首届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将面向全国招募超过10000名AI艺术家参展,并提供AI绘画公益课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教授费俊作为今日AI艺术委员会成员,将参与作品评审。

AI艺术创作的特点在于其能够突破人类想象的局限,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例如,AI可以轻松创作出半人虎或半人鳄鱼等异感世界中的生物。然而,这种创造力是否真正具有原创性,还是仅仅是对已有模式的重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04

跨学科视角:AI研究的未来方向

杨浩副研究员在古籍智能整理方面的成果,展示了AI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潜力。他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认为AI的发展需要文史哲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跨学科视角不仅能够推动AI技术的进步,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I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05

结论与展望

AI对哲学、意识和创造力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哲学框架,还引发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重新思考,并在艺术创作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哲学思考和伦理挑战。正如梅剑华教授所说,我们需要调整解释人工智能的“逻辑”框架,以应对这个充满动荡的时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