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MBTI测试争议:心理学教授详解其科学性和局限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7: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MBTI测试争议:心理学教授详解其科学性和局限

MBTI人格测试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走红,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热门话题。然而,这种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人格分类体系究竟是科学的测量工具,还是仅仅是一种流行的网络现象?本文通过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深入探讨了MBTI的科学性、应用价值以及其对个人认知的影响。

MBTI的科学性争议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它基于瑞士人格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16种类型。然而,这种看似科学的分类体系却存在诸多争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指出,MBTI的理论基础——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未经验证的理论。尽管MBTI在职场和团队建设中应用广泛,但其科学性却受到质疑。许燕教授表示:“判断一个心理测验的科学标准时,心理学界会有一套指标。如果不符合,就是不科学的。一个心理测验诞生,必须要有常模。这个常模就是通过抽样各个不同的群体,汇聚起来一个具有代表性人群,测验结果与常模比较来确定你是i人还是e人。此外还有区分度、信度、效度等等,有研究者证实MBTI的专业指标都不是很好。”

为何科学的人格测验不“火爆”?

在心理学界,公认的人格测验之一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然而,这种科学性更强的人格测验却不如MBTI流行。许燕教授解释说:“因为用它描述人格的时候并不简洁。16个因素的分数有高有低,这种组合描述就太多了,它不是一个简洁的标签。另外,大五人格、大六人格测验在当今心理学界也应用比较广泛和高效,还可以选择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忽i忽e”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在做MBTI测试时会发现,自己的结果经常不一致,呈现“忽i忽e”的状态。许燕教授解释说:“总体上来讲,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心理学有个指标叫人格强度,如果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当中,都表现内向性,这就说明他的内向人格特质的强度是很强的,是不太变的。当然,也有人格强度稍微低一点的,比如高考结束,一个情绪稳定的同学在等待分数时出现焦躁不安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是短时期的。人格会有短时间变化,一定是受情境的影响。”

MBTI会给人“贴标签”吗?

MBTI将人简单地分为16个类型,这种分类方式容易给人“贴标签”。许燕教授指出:“MBTI类型划分特别容易给人‘贴标签’,人们为什么愿意用它?因为它的简洁性,容易理解。人格是一个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包罗万象的。MBTI是一个静态结构,还不能完全撑起这种复杂系统。它的结构相对来说不是一个从科学中演化的,所以人们就会去质疑它的科学性。”

同属一个星座的人有没有共通性?

除了MBTI测试,很多年轻人也很相信星座代表的人格特征。许燕教授指出:“绝对没有共通性。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相信星座,因为每一个星座都是描述了很多内容,我们常常觉得几句话是对的,我们就觉得‘好准’。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让人们将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对号入座’,干扰你的判断。另外,它具有暗示效应,所描述的性格特征,慢慢会让你往这里去靠,然后你会觉得越靠越准。星座多多少少有点迷信性质,不要太过于把不科学的东西看作一个神圣的指标,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在一个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航标当中,人生之船可能越来越偏离。”

如何看待自己的人格?

许燕教授建议:“第一步要接纳真实的自我,这是一个完善自我的前提。然后根据真实的自我,确定未来可以达到的目标,实现理想自我。同时要发挥优势,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MBTI16种人格类型。资料图

本文原文来自封面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