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药半月谈 | 蒲公英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10: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药半月谈 | 蒲公英

蒲公英,这种常见于路边的野花,不仅是春天的一道风景,更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从《唐本草》到《本草纲目》,历代医家对其药用价值有着深入的探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蒲公英的来源、功效及使用方法,让您全面了解这味平凡而神奇的中药。


图:蒲公英

pu gong ying

典趣

飘絮飞英到际涯
碧绡黄蕊痴心爱

典故趣闻

“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时节,其实也可以吟出“春在溪头蒲公英”。

蒲公英为什么叫蒲公英?

对这一问题,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给出了“名义未详”的简单回答。

其实,蒲公英最初叫“蒲公草”。

李时珍将蒲公英作为正式名称列在《本草纲目》中,从此让蒲公英取代了它先前的名称蒲公草,并将其分类归属于“菜部”,列在第二十七卷。在每味药的名字后面,李时珍都会规范地注明该名称的首出之处。对于蒲公英,李时珍注说它出自《唐本草》。

宋朝以后的人多简称唐朝官修的《新修本草》作《唐本草》。据此寻根可以发现,《新修本草》中它不叫蒲公英而叫“蒲公草”,并且也没有提到它有蒲公英的名称。这是它首次进入到本草典籍之中。《新修本草》对新收录的药物,专门用“新附”二字给以特殊注明,蒲公草就是如此。明代之前的本草典籍,都是以蒲公草为此药材正名的。有提到蒲公英之名的,仅说它是个俗名,老百姓有这样称呼它的。

李时珍不会不知道此前的本草中它是叫蒲公草,改蒲公草为蒲公英应是他有意为之。先前的本草都是将蒲公草列在“草部”,是李时珍“〔校正〕自草部移入此”,即归入了菜部。大胆地推测,李时珍为了切合其分类,专门将蒲公英作为正名代替了蒲公草。它既然分在菜部,名字中就不宜用那个“草”字了。对此,他或许不想做出解释,故在《本草纲目》中用“名义未详”给略过。对于其首出的本草典籍,李时珍仍然忠实地记录了《唐本草》,没有将蒲公英列为正名放在自己的名下。不像其他的药味,比如胡萝卜、南瓜、丝瓜、藜等,就径以《纲目》二字注明,这些完全是李时珍首先将它们新纳入到本草典籍中的。


图:丁兆平

本草典籍中未对蒲公英给出释名,民间故事却有很好的解说。若将其视为“口述史”,下面的一则是较为“合拍”的,切合于蒲公草最初用于妇科治乳病的实际。

蒲公英又名奶汁草,它的茎叶和根若扯断了,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恰似乳汁。物类相感,古人已经知道可以用它来治疗某些乳房疾病。

相传古时有一富人家小姐得了暗疮,她的乳部红肿,疼痛难忍。她既羞于求医,又惟恐父母责备,痛不欲生,投河自尽。恰遇渔家父女搭救,来到渔家。老渔翁姓蒲,渔家女叫英子姑娘。通过英子姑娘,老渔翁了解到小姐的病情。蒲公即让英子从野外采来奶汁草,熬成药汤给小姐喝,还用药渣外敷暗疮处。数日后,小姐的乳疾治愈。小姐回到家中,将草药带回植于花圃。因感恩是蒲公搭救了自己,就把这种草药称呼为“蒲公草”,表示感恩之情。

蒲公草、蒲公英、蒲公丁,还有黄花地丁、婆婆丁,都是它的名字。这几个名字都是对该植物写实的命名:蒲公草——强调了这种植物的草本属性;蒲公英——突显了这种植物花的美丽;蒲公丁、婆婆丁——强调了这种植物根的特点。“丁”指的是该植物“独脚如丁”。这与黄花地丁好有一比,黄花地丁的名字同时带有它的花和根的特点。

药材来源

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寒。

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适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食疗推荐

蒲公英绿豆汤

原料:鲜蒲公英30~50克,绿豆3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新鲜蒲公英和绿豆清洗干净,同放锅中,加水,煮开半小时,然后过滤将滤渣去除,加入白糖,搅拌溶解,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效,适宜于尿路感染、痤疮、炎症性疾病或大便秘结的患者作为饮食调理措施配合运用。

说明:若无新鲜的蒲公英,可用干品10~15克。


温馨提示

阳虚体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做野菜食用时一次不宜大量,并注意个体体质的适用性。


⭐️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宣传,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人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