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南隍城乡&宫品海参:探访海参养殖的秘密
长岛南隍城乡&宫品海参:探访海参养殖的秘密
在山东省长岛县南隍城乡的海域里,一场关于海参养殖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这里,海参不是在浅水池塘里被圈养,而是在25米深的海底“洋房”中自由生长。这种深远海养殖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海参养殖的标准。
深远海养殖:让海参回归自然
长岛南隍城乡的深远海养殖基地,看起来与普通的海洋牧场并无二致。但当你潜入水下,就会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在25米深的海底,人工投放的礁石和海藻为海参营造了一个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这里没有人工投喂的饵料,海参完全依靠自然食物链获取营养,以海底微生物和藻类为食。
这种养殖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在这里,海参需要4-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捕捞标准,比普通圈养海参的生长周期多出一倍以上。但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养殖方式,让海参的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宫品海参:散养模式的典范
与长岛南隍城乡的深远海养殖不同,宫品海参采用的是另一种先进的养殖模式——底播散养。这种模式同样以模拟野生环境为核心理念,但具体操作方式有所不同。
宫品海参的养殖基地位于远离陆地的深海区域,这里水质纯净,污染少。养殖人员会在海底投放大量人工礁石,为海参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与深远海养殖不同的是,底播散养的海参可以自由活动,寻找食物,但活动范围相对有限。
宫品海参严格控制捕捞时间,只有生长年限达到4年以上的海参才会被捕捞。这种做法虽然牺牲了短期产量,但却保证了海参的品质和口感。
养殖模式对比:各有千秋
两种养殖模式虽然不同,但都以模拟野生环境为核心,注重海参的自然生长过程。深远海养殖的优势在于水深更深,环境更接近野生状态,但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更高。底播散养则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更适合大规模推广。
从外观特征来看,这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海参都更接近野生海参。它们的底足粗短有力,沙嘴大而坚硬,形态呈现典型的纺锤形。与圈养海参相比,它们的背刺更加粗壮均匀,肉质厚实有弹性,口感更佳。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海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保护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养殖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
例如,长岛南隍城乡的深远海养殖基地就采用了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利用海洋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宫品海参则注重养殖海域的轮作休养。在海参捕捞后,他们会暂停该海域的养殖活动,让海洋环境得到充分恢复。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海洋保护项目,如人工鱼礁建设等,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未来展望:科技引领产业升级
尽管我国海参养殖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精深加工水平不足、产品种类单一、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方面,需要加强海参良种选育和病害防控技术研究,提高养殖效率和存活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海参加工产业,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海参肽、海参多糖等保健品,以及海参面膜等化妆品。同时,还要重视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的追求日益增长,海参养殖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海参养殖业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