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发布:核电发展迈入新阶段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发布:核电发展迈入新阶段
近日,《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正式发布,全面展示了中国核电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未来规划。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在建机组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核电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核电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规模上看,中国核电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6月,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6台,装机容量达到5821.8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2024年1-6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122.61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79%,同比上升0.18%。
在建项目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均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五年最高水平。
核电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已经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目前,国内外有5台“华龙一号”机组正在运行,13台机组正在建设。这一技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
除了大型核电技术,小型堆等新一代核电技术也取得突破。正在海南昌江建设的“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具有小巧、灵活、安全等优势,被誉为核能领域的“移动充电宝”。每台“玲龙一号”机组每年发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50万棵。
核能综合利用不断拓展
核能的利用正从单一发电向多元化发展。在核能供暖方面,我国已建成多个示范项目。2023-2024供暖季,核能供热面积达到1300万平米以上。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项目更是实现了全国首次跨地级市核能供热。
在工业供汽领域,田湾核电站核能工业供汽项目已投入试运行,浙江三门核电厂核能工业供汽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此外,核技术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在快速发展。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将达10%左右,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18%左右,与当前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相当。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继续推进核电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同时,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拓展核能应用范围。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核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关键力量,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核电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长远来看,中国核电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有效应对许多现实考验。首先,安全问题是核电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必须在扩大核电规模的同时,确保安全性。比如,政府及核电相关企业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程序,在核电站的设计、施工、运行、退役、核物料处理等环节实行严格的管理,以防止任何事故的发生,做到万无一失。核电站也应当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对紧急情况能力。其次,核电站的选址至关重要,必须考虑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以降低潜在风险。中国目前的核电选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其中既有历史沿袭的原因,也存在安全因素的考量。最后,公众对核电的认知和接受度是影响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核电科普活动,公开透明披露信息,保持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提高公众对核电发展的理解和支持,是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未来,中国核电产业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和多元化的发展,将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