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番茄炒蛋:一道融合中西的国民美食
揭秘番茄炒蛋:一道融合中西的国民美食
番茄炒蛋作为一道广受欢迎的家常菜,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道看似简单的菜肴,实则蕴含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创新。本文将为您揭示番茄炒蛋这道最具中国特色的舶来品的前世今生。
毫无疑问,番茄炒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国民的、是中国人吃得最多的家常菜之一,更是最有妈妈味道的菜肴了吧。
它酸甜爽利的口感,物美价廉的成本,无论从南到北,不管贫穷富有,哪怕老叟顽童,都无法拒绝番茄炒蛋的美味诱惑。
为什么是番茄炒蛋占领了中国人家庭餐桌的一席之地?番茄炒蛋与中国人又有哪些渊源?番茄炒蛋有哪些故事?
为此,我查看了不少背景资料,今天就斗胆,尝试着梳理清楚番茄炒蛋这道菜的前世今生,以飨读者吧。
首先我想要表明我的观点是:番茄炒蛋是百分之百的舶来品。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因为众所周知,番茄,也就是西红柿,原产自中南美洲,经由西方殖民者传到中国。
番茄当然是舶来品毋庸置疑的,可是中国百姓吃了上千年的鸡蛋怎么也成了舶来品了呢?道理很简单,鸭子、鹅是由原产自中国的绿头鸭、大雁(或者说是灰雁)驯化而成,但是家鸡不是。
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家鸡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来自东南亚的红原鸡(野生种已经灭绝),首先由东南亚的土著驯化成功,后来传播到全世界。
家鸡来到中国,大概是在5000年前,也就是说著名的北京山顶洞人(生存在至少1万年以前)是吃不到鸡蛋的。
遥想当年,英国人、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培育的番茄带到了欧洲,第一个吃番茄的是法国人,真正爱吃番茄的是意大利人
植物学家们曾对番茄起源做过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的结论是: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首先培育了番茄。
来到美洲的西班牙、英国殖民者将番茄带回欧洲在皇家植物园中种植,开始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主要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并采摘鲜红的番茄摆在房间中当作装饰品。
这段时期,欧洲无人不敢吃番茄,坚定不移地认为它有剧毒。一直到17世纪初的时候,一位法国画家,经常把番茄作为作品主题,画的时间长了,他看着颜值这么高的番茄,实在忍不住,于是吃了几口,然后准备躺在床上等死,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
他惊讶地发现番茄不仅好看,竟然还这么好吃。于是番茄正式进入欧洲人的餐桌,充实了他们的饮食文化,更丰富了他们的餐桌。其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来自意大利的美食家。
法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的想象力比较有限,不过是把番茄拿来生吃、做沙拉之类的。甚至还有一种奇葩的做法:番茄不也是茄子么(它们确实都属于茄果科),所以干脆像普通的茄子那样,裹上一层浆,然后油炸,味道可想而知。
意大利人看到英法之流的吃法,轻蔑的说:“你们简直弱爆了,看我的吧。”
当时间推进到17世纪末,西红柿进入了意大利人的食谱,之后几百年里意大利人栽种和利用番茄制作各种意大利比萨、沙拉、意面、汤、酱汁,让它成为了意大利烹饪的最大特色之一。
哦对了,告诉你个秘密:英国人的国菜,炸鱼薯条配番茄酱的吃法,也是跟意大利人学的。
当早已红遍天的番茄飘扬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它并没有受到想象之中的待遇。
明朝末年,大概在万历年间,西班牙人为中国人第一次带来了番茄,可它最初仅仅作为观赏植物,称为西番柿、蕃柿,在《群芳谱果谱》、《猗氏县志》等书籍中有记载。
西班牙人忽悠我们中国人,说番茄这玩意有毒,只能看不能吃。
此后,长达几百年,我们中国人就轻信了西班牙人的邪,不敢吃番茄,酷爱盆景、盆栽的古代人,把番茄当作一种好看的观赏植物。这种状况,直到清乾隆年间,才有所松动。
而在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第一个吃番茄的是台湾省的同胞。台湾北部称番茄为臭柿(听说这是因为番茄的叶子有臭味,我并不这么看待),台湾南部称番茄为“柑仔蜜”、“红耳仔蜜”。
乾隆二年,《台湾府志》记载“柑仔蜜,形似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请注意,在清朝台湾省同胞的各种资料中,番茄都是可作茶品。
番茄可以做蔬菜,可以当作水果,然而台湾同胞把它们作为茶品。不得不说,这已经是伟大的尝试了,因为此时我国广大地区仍然不敢吃番茄。当番茄在我国大范围成为一种美食,已经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事情了。
番茄——装逼犯的美食、崇洋媚外的表现
鸦片战争之后,西风东渐,番茄随着一大批来到中国的洋人而来。此时的番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已不是大航海时代的番茄了,它的品种更多了,个头更大了、味道更好了,西方人为此更是创造出丰富的番茄食谱。
这一次,来到中国的番茄,身价和以前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只有在大城市的郊区有种植,番茄的产量有限,一般也只有富人能吃到。再加上当时中国穷弱,缺乏民族自尊心,对西方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对来自西方的一切事物充满了仰视的感觉。
就连小小的番茄,也被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是非常有逼格的一种美食。一些崇洋媚外的中国人,甚至因此,贬低中国的传统食物。
对这种现象,老舍先生十分不爽,专门写了《西红柿》、《再谈西红柿》两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只为批判、抨击崇洋媚外的不正之风,提醒国人要警惕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番茄与鸡蛋的邂逅,成就了国民美食的传奇
就在老舍先生批判国人盲目追捧番茄的同时,一部分有志气的中国人也在研究如何本土化改造番茄的重大课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番茄怎么做才好吃?以番茄为食材的菜品,如何赋予其中国特色?就在这种背景下,番茄炒蛋这道神菜应运而生。
根据我查阅的资料,关于这道菜的最早记载,是来自民国时期的一本叫作《园艺》杂志。1935年,农学家邢锡永在《园艺》上发布了一篇题目为《番茄之营养价值及其主要加工与烹调法》的文章,里边记载了几种当时常见的番茄的做法。其中写道:“油烙番茄片,去皮切片,用油烙加鸡卵食之”。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关于番茄鸡蛋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显而易见,应该先放番茄,后放鸡蛋。
为什么会产生番茄鸡蛋这道菜呢?我猜可能有两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番茄炒蛋是中国吃货对西方菜的改良。
早在1824年,美国主妇玛丽·伦道夫的食谱中记载着一道“番茄蛋卷”的做法:将12个大番茄去皮切碎,在平底锅中放入牛油、盐、胡椒、洋葱丁煎香,随后放入番茄。等到其果肉糊烂成酱之时,打进6个鸡蛋,迅速搅拌成一张蛋卷,随即装盘上菜。
虽然这道菜将番茄与鸡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是番茄在其中依然只是扮演着一种类似酱汁的角色,与中国的番茄炒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所以,这个说法很难成立,毕竟中餐、西餐的思维方式,差别太大。
第二个途径:番茄炒蛋是中国的吃货从传统美食汲取的灵感。
在番茄炒蛋之前,也有一道神菜,广泛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便是韭菜炒蛋。时至今天,这道菜仍然很流行。也许正是不知道哪一天,中国厨师想到韭菜炒蛋,索性换番茄试一试,不成想竟然酸甜可口、十分美味。
那么,这道番茄炒蛋也就名正言顺地流传至今,并且一直活跃在我们的餐桌上,口腹中,记忆里。
写到这里,关于番茄炒蛋的前世今生,以及“番茄炒蛋是百分之百的舶来品”的论据也说的差不多了。只是在最后还想把我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的发明者竟然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文章,今天把它转录在这里,供大家玩味品评,也当作这篇文章的一个结尾吧。
从小就受到老师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对西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他后来被赶出北京到了天津,他这个爱好也不曾改变过。但那时候溥仪手头紧,吃不起正宗的西餐。
为了解馋又不想太破费,他想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从西餐里的红菜汤得到灵感,把西红柿和鸡蛋炒一块儿。这一炒,味道居然好极了,红黄相间的颜色也很符合他皇家的身份。
后来,溥仪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还是对这道菜情有独钟,把它列入了自己的私人菜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