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大医学院揭秘饱腹感:脂质代谢物如何告诉大脑“我吃饱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6: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大医学院揭秘饱腹感:脂质代谢物如何告诉大脑“我吃饱了”

202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王迪课题组和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刘琬璐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小肠双向营养供给模式对饱腹感信号生成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饱腹感机制的理解,更为健康饮食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01

小肠的“双向选择”:营养供给的奥秘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它通过两种途径获取营养:一种是从食物中直接吸收的“肠腔面营养供给”,另一种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的“血供面营养供给”。这两种营养供给方式并非同等重要,而是各有侧重。

研究发现,肠腔面营养供给主要富集脂质和胆汁酸代谢物,而血供面营养供给则以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为主。这种差异性分布并非偶然,而是小肠根据营养物质的特性做出的“选择”。

02

脂质与胆汁酸:饱腹感信号的关键

为什么脂质和胆汁酸代谢物能产生饱腹感?这要从它们的作用机制说起。

脂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脂肪,在小肠中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分解产物会刺激小肠细胞释放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CCK)的激素。CCK不仅能促进胆囊收缩、释放胆汁,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饱腹感信号,让你感到“吃饱了”。

胆汁酸代谢物则通过激活肠道L细胞,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GLP-1是一种重要的肠促胰素,它不仅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还能作用于大脑的食欲调节中枢,抑制食欲,产生饱腹感。

03

不吃早餐的危害:科学证据来了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不规律饮食,尤其是不吃早餐,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当小鼠在禁食16小时后进食,肠道会出现“报复性”脂质吸收。这种过度吸收会导致胆固醇转运蛋白表达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一发现与大量人群队列研究的结果一致,为“早餐要吃饱”的健康建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04

健康饮食的新启示

这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实用的健康建议呢?

  1. 规律饮食很重要: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扰乱小肠的营养供给平衡,影响肠道健康,增加疾病风险。

  2. 早餐要吃饱:早餐不仅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还能帮助维持肠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

  3. 合理搭配饮食:脂质和胆汁酸代谢物虽然能产生饱腹感,但过量摄入也会带来健康隐患。因此,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物质才是关键。

  4. 关注肠道健康: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更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保护肠道健康,对于维护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饱腹感信号生成的科学原理,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饮食指导。通过合理安排饮食,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控制体重,还能预防多种疾病,享受健康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