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耗时四年半,为87版红楼梦谱写传世音乐
王立平耗时四年半,为87版红楼梦谱写传世音乐
1987版《红楼梦》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音乐更是为整部剧增色不少。作曲家王立平花了整整四年半的时间,为这部剧创作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在内的十三首曲子,以及所有背景音乐。这些音乐不仅完美诠释了原著的情感深度,也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王立平:为《红楼梦》谱曲的四年半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筹划《红楼梦》的拍摄。在北京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的王立平,凭借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争取到了谱曲的机会。他提出"不走寻常路"的创作理念,要为《红楼梦》打造一套独特的音乐风格,既不是传统民歌或戏曲,也不是西方音乐形式,而是专属于这部作品的艺术表达。
这一创作过程异常艰难。王立平回忆说:"我这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只有这一次,为了'曹雪芹词、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他花了整整四年半的时间,才完成了全部音乐的创作。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最终成就了87版《红楼梦》音乐的经典地位。
《枉凝眉》:宝黛钗情感纠葛的音乐诠释
《枉凝眉》是《红楼梦》中最广为传唱的歌曲之一,也是王立平最为人称道的创作。这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之一。歌词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展现了宝、黛、钗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
在音乐处理上,《枉凝眉》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完美诠释了"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意境。陈力的演唱深情而克制,既表现出宝玉对黛玉的深深眷恋,又暗示了这段感情最终的悲剧结局。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与原著中"不说破"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葬花吟》:一年半的创作煎熬
在所有曲目中,创作难度最大的莫过于《葬花吟》。这首曲子不仅是林黛玉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整部《红楼梦》悲剧色彩的集中体现。为了找到合适的音乐语言来诠释这首词,王立平整整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葬花吟》的旋律优美而哀婉,通过笛子的演奏,将林黛玉的悲凉心境和对命运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力的演唱更是将这种悲凉推向了高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歌声,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音乐与剧情的完美融合
王立平为《红楼梦》创作的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配乐或插曲,而是与剧情、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枉凝眉》中宝玉的无奈,《葬花吟》中黛玉的悲凉,还是《分骨肉》中探春的离别之痛,这些音乐都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它们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王立平对《红楼梦》独特的情感理解和艺术追求。正如一位观众所说:"没有王立平,也就没有至今仍让人魂牵梦萦的1987版《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