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守护上海近代建筑的文化遗产
同济大学:守护上海近代建筑的文化遗产
2025年1月,一场名为“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的展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幕。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欧洲旅沪建筑师邬达克的传奇人生,更呈现了上海近代建筑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连接。作为展览的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华霞虹教授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对邬达克个人成就的回顾,更是对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的一次系统梳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早在2003年,学院就率先在国内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这是我国建筑与城市发展中的急需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并创办了亚洲该领域首份学刊——《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同济大学自1950年代以来在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方向的系列学术成果和部分手稿。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同济大学在建筑历史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也为纪录片《邬达克》的拍摄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纪录片摄制组横跨亚欧美大陆,采访各类人物98位,使用各类文献近400张(份),最终以影像考古的方式,还原了一个完整的邬达克形象。
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众多建筑杰作,这些作品见证了上海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1918年到1938年,他在上海设计了几十件建筑作品,其中不少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例如,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设计作品,独特的轮船式三角建筑造型,体现了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爱神花园(巨鹿路675号)则是一座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宫殿式建筑,邬达克按照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设计,成为当时上海最美丽的花园住宅之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邬达克一人,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上海近代建筑的历史脉络中。展览中的“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部分,展示了学院在该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从1980年至今,学院共完成了200余篇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方向的论文,其中15篇直接聚焦上海近代中外建筑师及其作品研究,涵盖了13组共17位建筑师(10位中国建筑师、7位外国建筑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研究和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郑时龄教授在观展后评价道:“这是两场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和建筑师的展览,展现了与世界的早期全球化连接,我们怀着热情和敬意参观纪录片和建筑师展,兼具学术性和知识性的展览让建筑师邬达克连接起17位中外建筑师,将一座建筑延伸为成百上千座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学院与海外10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联系,与30多所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与17所大学共建双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形成了完善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包括各级政府的规划、建设和文物主管部门,国内外各类专业设计机构和开发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保护上海乃至全国的历史建筑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华霞虹教授所说:“建筑的特性使然,这些文化遗产中的相当一部分留存至今,得到较好的重视与保护,成为滋养上海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