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古诗词里的历史风貌
严州古诗词里的历史风貌
严州,这座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从唐代的睦州到宋代的严州,再到明清时期的严州府,这座古城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在古诗词中,严州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和历史变迁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为我们展现了这座古城的昔日风采。
历史沿革:从富春到严州
严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这里设立了富春县,管辖今桐庐、建德等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孙权将富春县分为建德、桐庐、富阳等多个县。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迁至建德县县城,严州开始被称为睦州。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下令改睦州为严州,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明朝。
古诗词中的严州风貌
明代诗人郑善夫的《严州》生动描绘了严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严州城下水如天,百雉苍茫锁暮烟。
江上人家半渔艇,山中官舍似渔船。
梯田插遍层层绿,野老锄归处处田。
为问桐君何处是,一溪新涨落花边。
诗中描绘了严州城下的江水、苍茫的城墙、渔家生活以及梯田农耕的景象,展现了严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另一位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严州有感》则通过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悟:
严陵七里滩,伊昔钓游地。
水石自清晖,烟云互明翳。
世变阅人代,山空留鸟逝。
临流一以叹,古意复何际。
王世贞的诗作通过对严陵七里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严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
严州地处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农业以梯田为主。林产品丰富,如桐油、桕漆、茶叶等是主要出口商品。历史上交通不便,陆路需翻越梅岭,水路则依赖徽江航运。随着近代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其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严州的文化特色深受徽州文化影响,徽派建筑、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形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展。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为主要色调,注重通风和采光,采用马头墙、小青瓦等元素,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徽州三雕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人文教育与历史名人
严州的人文教育传统源远流长,两宋时期进士辈出,尤以淳安县最为著名。范仲淹曾任严州太守,创建龙山书院,推动当地教育发展。此外,严州还孕育了多位历史名人:
- 商辂:明代三元及第的政治家,建德人。
- 张栻与吕祖谦:南宋教育家,对严州学风影响深远。
- 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历史学家。
现代变迁与文化遗产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对严州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1959年水库蓄水导致部分古城淹没,移民安置问题复杂,许多居民迁往浙江其他地区或邻省江西。如今,严州的历史痕迹在现代行政划分中已不复存在,但其深厚的文化遗产仍被后世铭记。
严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虽然在现代行政划分中已不复存在,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却通过古诗词和文化遗产得以永存。当我们吟诵着郑善夫和王世贞的诗句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这座古城昔日的繁华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