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秦汉创辉煌,清代再复兴:隶书两千年的演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40: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秦汉创辉煌,清代再复兴:隶书两千年的演变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史称“隶变”,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汉字的面貌。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隶书从秦代到清代的演变历程,领略这一古老书体的魅力。

秦代:篆隶混参的古隶

秦代隶书被称为古隶或秦隶,保留了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此时的草篆字体渐变为宽阔的横势,笔画表现出波动的运动感,已有明显的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初步形成笔画化趋向。


何绍基《临汉代隶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李斯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峄山刻石》,篆法左右对称均衡,肃穆缜密,笔笔浑圆,堪称“玉筋”,上紧下松,直线相接之处的弧转,让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体现出雍容甚至妩媚的气度。


《峄山刻石》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最早的隶书,该竹简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两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

西汉至东汉前期

到了两汉才是隶书真正的成熟时期,它取代了篆书成为汉代最主要的书体。隶书在汉代受到厚葬之风的影响,碑刻成为隶书的主要载体,同时,摩崖刻石,包括一些简牍帛书也是非常的盛行,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品。

《五凤二年刻石》虽然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法,但刻工在雕刻中仍然沿用篆书之法,无明显波磔。字大小不等长短不齐,稚拙有趣且一派天真,保留着生动的灵气,具有出人意料之美。


《五凤二年刻石》

《莱子侯刻石》熔篆籀之意写隶。苍简古拙,笔力劲健,筋丰力足,极具风骨,同时结体开张,章法丰密,情趣饱满,率真痛快。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


《莱子侯刻石》

《老子》甲本与乙本对比鲜明。甲本保留有小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相承;乙本字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熟的汉隶。

东汉隶书

进入东汉,隶书的发展着重于点画形式的突破,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成熟。东汉隶书可以分为三大类:

  1. 端庄平正、法度严谨

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其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早期汉隶庶民化倾向的遵循,将简帛书法的“逸笔草草”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邓石如隶书局部

《西岳华山庙碑》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方整匀称,笔致遒丽灵秀,丰腴醇雅。结字规正。整饬谨严中又极尽变化之致。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

  1. 挺峻流利、清劲秀逸

此类汉碑隶书之结构也较为严谨,但与端庄典雅类型不同的是,在严谨之中又有些许变化,更有奇趣,虽规矩整齐,一笔不苟,却又姿媚横溢。

《曹全碑》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笔法严谨而显多姿,结体舒畅,波磔柔美,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1. 质朴高华、雄浑沉厚

此类汉碑隶书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都没有前两种类型精丽典雅,笔法方拙简真,少八分波磔,尤见刀意,充分体现了汉代朴拙大气、浑然天趣的审美取向。

《张迁碑》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崎岖,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魏晋至明代:隶书的衰落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唐代则是隶书发展的谷地,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因而隶书在唐代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两宋书家也大多不问津篆隶,除北宋初期的徐铉兄弟和郭忠恕及金人党怀英外,以篆隶称世者鲜见。其实就两宋史实而言,收藏金石古玩,集录金石铭文,甚而集古印成谱,早就十分风行。但宋代书法崇尚意趣,以苏、黄、米为代表,其追求意趣又主要阐发于可以任性恣情的行草,所以除米芾因好古而偶有涉及篆、隶外,少有大书家专攻此道。其中原因也是篆、隶二体在当时人的眼中十分严肃、高古,而不能随意的缘故。所以宋代的金石收藏及好古之风,并没有成为篆、隶书法发展的重要渠道。

时至元代,篆、隶书法蔚然成风,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低于其他书体,在“托古改制”、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元代的篆隶不同于秦汉的篆隶,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限于金石碑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篆隶书法衰微以后重新复苏的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版。

明代隶书发展式微,仅可视作元代和清代两座隶书高峰的之间的过渡桥梁。虽如此,明代隶书在隶书师法观念的转变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忽视。明初沿袭元代赵孟、吾丘衍复兴隶书的风气,师古法、师名家隶书碑刻、学习“折刀头” 笔法。明中期在文徵明的提倡与实践之下,隶书延续明初的师古风气,宗法汉魏名家,引领了吴门书派的隶书师法风气。明末,隶书师法名家的同时,出现了师法非名家隶书的滥觞。书法家品评隶书的标准也不再局限于是否为名家,而单纯地从隶书碑刻本身出发,“不衫不履”成为晚明重要的隶书审美观。

清代:隶书的复兴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也涌现了一批大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桂馥、赵之谦等。

郑板桥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金农“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

赵之谦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其隶书水平极高,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体势值由雅驯而趋开张,笔意由温润而趋劲豪,气格宏阔而无纵横习气。风格大气磅礴,遒劲飒爽,自然独树一帜。

何绍基独创“回腕法”,战掣裏毫,朴拙生动、奇崛有力,在凝厚古拙中见沉雄苍劲。其隶书线条形如“肉皮卷”状,沉雄峻拔,屈铁枯藤,这也与他的“回腕法”执笔有很大关系。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著。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 而且清隶始终伴随著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