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简介:北京“内八刹”之一的历史与文化
广济寺简介:北京“内八刹”之一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其中,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广济寺是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
广济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是北京城著名的“内八刹”之一。广济寺始建于金代,位于金中都城外的西刘村,初名“西刘村寺”。
1726年,忽必烈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叫大都,从而将西刘村寺纳入城内。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后毁于战火。明天顺初元年(1457)原址重建,后毁于大火。明成化二年(1466)又在遗址上重建,宪宗皇帝下诏赐名“弘慈广济寺”。清朝以后,广济寺屡蒙皇恩而达于鼎盛。民国时期,广济寺再次毁于大火, 1935年再度重建;解放初期,政府拨款将全部寺舍修复,此后又两次全面修缮,使之得以保存古寺原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 广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八刹”指柏林寺、嘉兴寺、广济寺、法源寺、龙泉寺、贤良寺、广化寺和拈花寺,这八座寺庙均在北京老城区内,故称为内八刹。其中广济寺、广化寺、法源寺保存较好,寺庙香火旺盛。柏林寺和拈花寺只保存下来庙的形制及主要殿堂。龙泉寺、贤良寺、广化寺早已不复存在。
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庄严寂静。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寺内还有1721-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贵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写佛经更为珍贵,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协会会址便设在北京广济寺内。目前,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