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青年群体的情绪出口与理性思考
“退”:青年群体的情绪出口与理性思考
“退”这个字,在网络语境下有着丰富的含义。它可以是面对不顺时的“水逆退散”,可以是感情中的“臣退了,这一退就是一辈子”,也可以是社交中的“退圈”。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的一种心态——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选择暂时抽离,寻求情绪上的解脱。
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青年群体心态的窗口。报告显示,青年网民的关注焦点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十年前,他们热衷于讨论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而现在,“生活”、“工作”与“女性”成为了新的关注热点。这种转变背后,是青年群体对个人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日益重视。
“退”:一种情绪的释放
“退”在网络语境下,往往伴随着一种情绪的释放。当大妈在短视频中喊出“退!退!退!”时,她不仅是在争夺车位,更是在表达一种不愿妥协的态度。这种态度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共鸣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接受不合理的事物,而“退”给了我们一个宣泄的出口。
这种情绪的释放,与当下流行的“情绪价值”概念紧密相连。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情绪的调节和慰藉。从“禁止蕉绿”到“赛博宠物”,从“爱因斯坦的脑子”到“骂醒恋爱脑”,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是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
情绪价值:一把双刃剑
追求情绪价值本身无可厚非,它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获得心理慰藉。但过度依赖情绪价值,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追求情绪价值可能导致理性思考的缺失。当人们沉溺于情绪的糖衣炮弹中,容易忽视背后的客观事实和理性逻辑。正如复旦大学的调查所显示的,权力议题一直是青年网民关注的核心,而过度追求情绪价值可能会让人忽视对权力的理性思考和批判。
另一方面,情绪价值的过度消费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为了获得同样的快乐感受,人们需要不断加大“剂量”,这不仅提高了获得快乐的成本,也可能让快乐变得不再纯粹。正如一些商家利用大众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将情绪价值商品化,推出各种“解压”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缺乏真正的共情,最终可能失去市场。
正确看待“退”:在抽离中寻找平衡
“退”作为一种情绪表达,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机制。它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一种寻求内心平衡的途径。但“退”不应该是逃避,而应该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正如复旦大学的调查所揭示的,青年群体正在将关注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生活。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关心国家和社会,而是表明他们在寻找一种更加平衡的生活方式。在关注“女性”、“工作”等议题的同时,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寻找意义和价值。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正确看待“退”意味着要在抽离中寻找平衡。既要学会适时抽离,给自己一个情绪的出口;也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被情绪价值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压力时既不失自我,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网络用语“退”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情绪释放的渴望。但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逃避压力,而在于学会在压力中寻找平衡,在抽离中重新出发。